近日,一段九旬老人被众人抬上三层楼办理社保年审手续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家属介绍,老人身体不便,长期坐轮椅出行,他们在为老人办理社保年审手续时被告知,只能到指定窗口为老人采集指纹和脸部识别,因此只能将老人抬到三楼。
目前,湖北黄冈市红安县委已成立调查组,责令县人社局采取整改措施。5月7日下午,红安县机关保险局再次逐一通知全县257个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对于重病、残疾、瘫痪、行动不便及高龄等特殊对象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由各参保单位汇总后报县机关保险局,县人社局将安排专人上门采集信息。该事件中原来设在三层的办事窗口日前已搬至一层。
退休老人每年都要认证一次,从拿着当天报纸拍照证明“活着”,到亲自去按手印“验明正身”,形式不少。此番事件中,老人家属提出能否进行远程视频或将父亲送到年审办公室楼下,让工作人员下楼确认,两种方案都被拒绝。这是引发公众批评的重要原因。
对社保年度认证的必要和重要,老百姓能够理解。毕竟,不少地方都曾发生亡故老人家属冒领退休金“吃空饷”的事情。但不顾群众现实困难而简单机械地要求其必须亲自前往,差一步都不行,未免太缺乏服务意识。
网络时代,视频认证并不难,在服务细节上,理应考虑得更周全。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愿不愿意俯下身子去做。拿社保年审为例,如果社保、公安、民政等部门能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老人大可不必被抬着走完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窗口单位,不能让服务群众变成折腾群众。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怎么“走”、是否心情舒畅,是照出职能部门水平和能力的一面镜子。
(《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5.10 徐海波 梁建强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