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很多老师不敢实施惩戒。
半月谈记者日前在江苏、山东、江西等地采访数十位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反映是,罚站不敢罚久,批评不敢说重,只要家长一来闹,学校多半处于弱势,接着老师被要求写检讨、扣工资。
有人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家长越来越“强势”;二是媒体越来越“厉害”;三是上级部门越来越“坚决”。而学校和老师,就成了那只最容易捏的软柿子。反正,饭碗所系,他们有委屈也得忍着。
我们总是说,要教育学生们自由发展,但现实却是,先给老师们套上了层层紧箍。于是,左右为难的学校和老师,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心翼翼过日子。“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失去惩戒权的教师们感叹:面对学生,我们只授知识不教做人了。
“20世纪80年代时,一把尺子打下去,没有问题,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很浓,但是现在不行了。管教学生时,教师自然而然去寻求一种安全感。”南昌市南师附小红谷滩校区六年级语文老师付健感叹。出生在农村的付健自认为从小不是一个乖学生,老师打骂是经常的事,“但是我非常感谢老师,我今日的规矩意识与中小学时老师的严管是分不开的”。
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教师适当惩戒,除了可以立即制止学生错误之外,还能起到让学生警醒、反思的作用。而教师丧失惩戒权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面对格外顽劣的学生,老师除了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其他办法可言。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尊严的丧失,还意味着这样的学生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意味着他会对班级其他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有人可能认为,老师不管了,家长用自己的方式管起来不就行了?
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只有老师才能管好熊孩子。父母作为教育者,没有办法像老师那样,以第三方身份存在,客观教育孩子,而且也不会忍心。
教育学家孙忠育先生说:“现代教育之所以摒弃私塾,让孩子进入学校,就是以为私塾是私学,而学校是公学。私塾是熟人关系社会里的产物,而现代学校是契约社会的产物。”
那么,如何让老师重新拾起惩戒权,又能和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无缝衔接?一方面,要改变惩戒的方式。截至目前,在“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界定方面,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细则。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认为“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体罚”,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冬梅建议,教育惩戒应该做到有力不越界。纵观欧美等国家,除非是制止学生的暴力行为,否则教师不能采用暴力,但在采取口头训斥或做值日等软性处罚上,绝不手软。
另一方面,惩戒应当有更明确的制度流程。停学、开除等惩戒,可由学校决策;日常惩戒不可能事事上报,教师也要保持尺度稳定,不能随心所欲。与此同时,给家长讲清楚惩戒的前因后果,让家长多些理解,老师惩戒就少些顾虑。
教育界呼吁,及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台相关的细则,规范惩戒的具体内容、实施程序、尺度,让教育惩戒更有温度,体现人性化。
(半月谈网 瞭望智库微信号 东方网 5.7、9 李美娟 苑广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