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03日 星期四

    “阿拉伯之春”造成的痛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03日   03 版)

      7年前,一场席卷中东多国的“阿拉伯之春”先后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爆发,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内战。埃及总统塞西曾公开表示,“阿拉伯之春”共导致100多万人死亡,给中东国家基础设施造成近1万亿美元的损失,“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允许埃及再出现这样的动荡”。在经历了“阿拉伯之春”洗礼后,埃及人开始痛定思痛,并校正自己过往的偏差,逐渐走上用沉痛代价换来的正确轨道。

      时下,距离斋月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埃及瓦伊勒的中年男子正准备采买杏脯。但杏脯涨价不少,他一时囊中羞涩,拿不定主意,“如果没有那场动荡,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糟,社会也会更稳定”。

      日前,塞西宣布自4月14日起再次将全国紧急状态延长3个月,这已经是埃及自去年4月以来连续第四次延长紧急状态,凸显埃及在经历“阿拉伯之春”7年后,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在“阿拉伯之春”大潮的裹挟下,埃及2011年年初爆发动乱。埃及经济饱受摧残,降幅高达5%,旅游业遭受重创、投资环境恶化、外资严重抽逃;许多埃及人失去赖以养家糊口的工作,生活陷入困顿。眼下,埃及经济虽然逐步恢复,但阵痛犹在,反恐形势日趋严峻,西奈半岛等边远地区成为恐怖袭击“重灾区”。与几年前相比,埃及受到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了。埃及《第七日报》资深记者凯迈勒说,当前的反恐局势是“阿拉伯之春”造成的“安全真空”,及一段时期内政府无暇顾及西奈半岛发展带来的恶果。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埃及学者正反思这场所谓的“革命”。有学者认为,打碎旧的一切很容易,建立新的秩序却难上加难。过去的7年中,埃及不少领域处于失序和不稳定的状态。沙特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主任阿卜杜拉·本·哈利德十分肯定地说:“时至今日,清晰的事实表明,‘阿拉伯之春’给阿拉伯国家造成的混乱和动荡超出人们的预料,这样的所谓‘革命’,还是不要的好。”

      “阿拉伯新闻网”评论指出,“阿拉伯之春”的破坏性效应,已成了阿拉伯国家“不堪承受之重”。西方国家期望的所谓“自由和民主”,并没有出现在阿拉伯国家的地平线上,相反,政治紊乱、经济停摆、社会失序、民心浮动……几乎成了遭遇“阿拉伯之春”波及的中东国家的关键词。

      (《人民日报》4.23 黄培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