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题为《招贤纳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招聘语言学博士》的招聘启事在网上火了。“学校很一般很一般”“交通情况暂不‘高速’”“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一般”……一番自我调侃后,又通俗风趣地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以及要求:评职称容易,工作压力不大,是个不会出现“过劳死”的工作单位,想做学问就快快乐乐做学问,只问耕耘不求收获……
这样一则实诚、朴实和接地气的“招贤令”,网友们称其为“史上最实诚招聘”。文末留言踊跃之极,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有北大博士、浙大博士后等多位优秀人才咨询,甚至还有人类学博士询问。
这则另类的招聘启事之所以迅速走红,不只是因为它敢于把“丑话”说在前头,承认短板与不足,也不单单是“话风”接地气,没有空话、套话和废话。更大的原因是,如此“诚”字当头的招聘启事,现实中已经不多见了。
而文章列出的招聘条件恰恰戳中了很多高校职场人的痛点,让他们得到了久违的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例如,评职称容易,有“绿色人才通道”评副教授职称;工作压力不大,没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请项目发不发文章全凭您心意,学校不强制;您只想好好上课那就上课,当个好老师也行……
网上有人提问:好不容易熬过博士阶段,真心不想做科研……只想好好讲好这门课……一辈子当讲师,不知道可行么?这种“梦想”估计不少高校“青椒”(青年教师)都有,然而,一个看似调侃的回答却道出了这一“梦想”之沉重:就是待遇低,就是升不了职称,就是看着同事升职称,加工资,拿课题经费报销,你没有份……置于现实的高校教师晋升标准中,一个教师要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地上好课,能够丝毫不在意搞科研、申请项目,恰恰是太难了。
然而,校方对此的回应是,肯定发出招聘启事的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雷励的想法,但不合规范,不代表官方招聘,系个人行为,“学校正介入调查,纪委和人事处对雷院长进行了约谈”。随后,校方还向跟踪此事的媒体发去一份官方招聘启事。
大多数网民在对比了前后两则招聘启事以后,都普遍支持第一个版本,说明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大实话。当事人雷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以前也根据学校招聘要求发布招聘启事,但都比较正经,没有这次效果这么好。”单从结果来看,严格“根据学校招聘要求”发布的启事,反而没有“相对不那么符合程序与规范”的效果来得好——这难道不是“要求”出了问题?
留人、用人之道,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无论是哪种方式,尊重人才、真诚相待应当是基本原则。将这则“招贤令”放在“抢人大战”的大潮中审视,更体现了真诚引才之道。人才难得,各种看得见的“福利”,只是基本的物质基础,而真正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更在于看不见的东西。实事求是列出自己能提供什么,又明确列出自己的不足,本是正常的范本。如今常理倒成了“另类”,“套路”却成了常理,这种深层的生态恐怕更令人担忧。
网友说
任然:一个健康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应让所有老师都为了论文、科研而奔命。热衷科研的教师有未来,坚定“当个好老师”的也可以过上体面生活,也可以评职称,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越是在人才缺乏的地方,越是让人看到人才真正应该被如何对待的科学态度。这在当下的高等教育界也不啻为一股清流。
佘宗明:看到高校教师的另一面:不呆板,不守旧,人性化,会创新……这殊为难得。所以校方换上作文体式招聘,也会遭遇网民埋汰:大家担心的不是一个招聘帖之变,而是用格式化思维扼杀了“偶现灵光”的创新与可爱。
若夷:这则招聘恰恰是对时下诚信严重不足的职场环境的一种折射。如果任由职场招聘沦为“失信重灾区”,各种“相互欺瞒”盛行,那么最终结果势必只能是“相互伤害”,不仅会伤害具体招聘、应聘者的实际利益,更会伤害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
(综合人民网、上观新闻、北青网、钱江晚报网、新京报评论微信号4.26、27 曹飞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