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电商和微商的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古法”的食品,比如古法红糖、古法酿酒、古法牛肉汤……但“古法”食品未必更健康。
食品生产的两个核心,一是配方,二是工艺。配方是指需要加入什么配料,各种配料的比例如何;工艺是指什么时候加、如何加,各个转化步骤采用什么样的条件,以及把转化进行到什么程度为止。
在古代,人们能够使用的原料有限,对于原料的品质也无法进行很好的掌控。所谓的“正宗原料”“地道原料”,往往都是通过人来判断。而对工艺的掌控,更只能靠人,比如用眼睛判断颜色和形态,用手判断温度,等等。这种判断,被称为“火候”。对于火候的把握,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以及长时间的摸索总结。所以,“技艺”就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性。
不过,配方和工艺中的大多数内容在现代生产中都失去了神秘性,而变成了冷冰冰的数据。比如原料,几乎所有判断“优劣”的指标都可以建立标准,在合理的标准下,可以更为精确地对原料进行分级和分类。生产的配方,往往只需要几行数字。而温度、时间、黏度、颜色等“火候”的掌握,也都可以标准化成可重复、易掌握的操作流程。换句话说,现代化生产并不是用另外的方式在生产食品,而是把“大师”“匠人”们的经验用了更加方便可靠的方式来实现。
每一种食物的配方与工艺,都是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的。所谓“现代化的生产”,也是对前人的技艺不断改进的结果。比如“古法”中的压榨,最早是用人力,不仅费时费力,压榨力度还很有限。杠杆装置的引入使得压榨力度大为加强,而今天用电动机械来压榨则堪称“鸟枪换炮”。实际上,即便是所谓的“古法红糖”,现在也是采用机械压榨。
前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都是为了让食品生产更加高效、更加可控、更加安全。对“古法”的推崇,实质上是对原始和落后的追逐。
(《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16期 云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