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毛钱“买”爱心人士
中国社会扶贫网开办的APP“社会扶贫”开放注册“爱心人士”以后,一些基层党委、政府下任务下指标,把注册爱心人士作为考核的硬杠杆,淘宝上甚至出现了代注册“爱心人士”的生意,7毛钱就可以注册一个“爱心人士”。
程仕才:有需求就有供给,现实如此荒诞。将爱心指标化、考核化的趋势,念歪了奉献爱心的经。这一事件最值得检讨之处,是一些官员长期以来养成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思维,由此造成扭曲的扶贫政绩观。
(澎湃新闻4.23)
律师让证人发毒誓的尴尬
因被控受贿35万元,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车管处原副处长蒋永容第5次站上被告席。4月8日,蒋在第二次重审中称,此前有罪供述属刑讯逼供的非法证据,要求法庭排除。侦查人员一口否认,被告辩护律师周泽反问:“证人,你敢当庭发誓吗?如果说假话,全家死光光。”审判长当即制止,并称“这是唯心主义的”。
杨晨:如此发毒誓不仅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更有影响庭审秩序之虞。定罪量刑要靠证据说话,在查明个案真相、主持公道正义的同时,还应立法确立“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摒弃非法证据,少些发毒誓的尴尬。
(财新网 4.23)
有多少地方在假装环保
日前,央视以《垃圾又进村》为题曝光陕西、四川等多地农村垃圾围村以及“致命垃圾坑”问题,背后竟都是“没人管”。而浙江温岭市一座垃圾山被群众举报后,经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当地两次许诺整改,结果却是就地填埋垃圾,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建围墙遮丑。一位村民直指要害,“当时管,应付过去就没人管了。”
曹飞:新《环保法》实施三年来,垃圾问题却陷入“越治理越污染”怪象。“铁腕治污”沦为表演姿态,不失为一种讽刺。真正的问题出在监管生态,九龙治水的结果是“没人管”。而“有人管”玩假装管理的把戏更为恶劣,需要严惩。
(上观新闻4.24)
医疗广告价值观安在
近日,百度手机医疗广告登上舆情“热搜榜”。竞价排名、莆田系医院、血友病贴吧从网页转移到手机APP。2016年“魏则西事件”被曝光后,百度贴出情真意切的告白信,宣称“如果失去用户的支持,失去对价值观的坚守,百度离破产就真的只有30天!”倏忽两年过去,爆料的医生却在感叹,“我想不明白,两年了,这种医院仍然在百度可以搜到。我每天备受良心谴责,这里根本不是医院,就是骗钱的地方”。
邓海建:用户或者患者,在检索特殊信息的那一刻,已沦为技术砧板上的鱼肉。此类广告诱骗的是信息极不对称又等着救命的“更底层弱势群体”。其居心之恶,寒凉彻骨。赌咒发誓的表白不过是危机公关的伎俩,法治规则的刚性才能帮助它们重塑核心价值观。
(红网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