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对台攻略暗含一场“文明持久战”

    《 文摘报 》( 2018年04月26日   06 版)

        近期,解放军在台湾海峡水域举行实弹演习,引发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两种文明力量在亚洲的“持久战”,这不是单纯军事战争,而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侵入,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展开的生死存亡之战。而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恰恰是我们缺乏一套文明力量来施加文化影响力,以争取人心统一。

     

        国际秩序和中国政治中的台湾

     

        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既是保护中国的能源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的重要屏障,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支点。

     

        活跃在美国政界的汉学家谭若思(Ross Terrill)指出,一旦台湾不再以独立实体存在,东亚的权力平衡亦会跟着改变,日本会减低对美国安全保证的信赖,菲律宾、越南也将会重新考虑对中国的看法。当然,他给美国政府提供的政策建议就是肢解中国,支持台湾独立。而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假想了一场台海战争引发亚洲战争最终摧毁中国。

     

        美国的战略学家们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无比的地图。国际政治斗争表面上是不同国家之间争夺政治领导权,实际上是争夺话语领导权,最终争夺文明支配权。台湾问题涉及到两种文明力量在亚洲的较量,其结果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

     

        战争与和平:文明持久战

     

        在今天的局势中,我们必须把战争作为实现台湾统一的必要组成部分来思考,把战争作为政治的必要手段和可能途径来思考。这样的考虑恰恰是整个国家大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个大战略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没有台湾的统一,这个大战略无法实现,而为了实现这个大战略,当前的战略就是紧紧抓住本世纪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最大可能避免战争。

     

        今天的台海局势已处在“战难和亦不易”的局面中,而且这将会成为我们长期面临的困境,而我们的思路依然是“以空间换时间”,依然坚持的是“持久战”。当然,这里所说的“持久战”不是单纯军事战争,而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的侵入,中国人展开政治的、经济和文化的持久战争,这是一场“文明的持久战”。

     

        战略相持阶段的国家战略

     

        国家崛起不过意味着我们开始进入相持阶段,只有文明的复兴才是战略反攻阶段。而本世纪前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就是中国开始迈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它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也是改变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我们缺乏一套文明的力量来施加文化影响力,以争取人心的统一。因为中华文明处在西方文明的压力之下,我们的文化只能吸收西方文化,还难以形成自身的文化创造力。这种文化停滞的局面与生机勃勃的经济增长形成错位。

     

        为了改变这种劣势,我们除了不断吸收西方文化,关键是要把激活和复兴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作为文明复兴的使命,由此要有意识地回归传统的文化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的影响力和对西方文明的吸引力。

     

        文明复兴目前似乎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且很容易走向极端保守主义。其实,文明复兴必须回答现代性提出的挑战,必须回应西方文明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如当年梁启超所言,今日之中国已为世界之中国,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要在文化思想上整合多元成分,创造一种崭新的现代中国文明,这意味这一文明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这意味着中国学人必须以开阔的心胸看待自己以往的文明成就以及世界文明成就,更必须摈弃各式各样的桎梏和教条,包括种种“洋教条”和“古教条”,特别要防止一种对“洋教条”和“古教条”屈膝膜拜的奴隶心态,中国学人因此首先必须树立当代中国文明创造的自我意识,面向未来以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复兴我们的文明。

     

        在文明复兴的意义上看,台湾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既是中国文明复兴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文明复兴之成败的核心关键所在。台湾问题解决之时,也将是古老中国重新成为屹立于世界的强大国家和伟大文明之日,也是中国人重新尝试为人类生活提供伦理榜样的开始!

     

        (《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 强世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