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宣称“澄清饮茶误区”的文章写道:“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绿茶,特别是不要空腹喝,否则可能出现‘醉茶现象’,这类人可选择暖胃的红茶,或在茶汤中加入牛奶、红糖;花茶适宜女性饮用,特别是处于经期前后或更年期的女性,饮用花茶可减轻烦躁;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有较好的降血脂、助消化功效,还可在熬夜时饮用,能提神、解乏……”类似的说法很流行,其实错误不少。
先说咖啡碱(规范表述是咖啡因,但茶行业以前一直用咖啡碱的说法)。不同茶类的咖啡因含量是一个很宽的范围,泛泛地说“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并不准确。一杯茶中有多少咖啡因,放多少茶叶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绿茶中的茶多酚中有大量儿茶素,而其他茶类中儿茶素发生了氧化聚合而已。
花茶实质上是吸附了茉莉花芳香物质的绿茶。如果说“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所以“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那么花茶也是一样的。
所谓的“醉茶”,其实是短时间内咖啡因摄入过多所致,并不只有绿茶会出现,空腹大量喝下高浓度的其他茶,也可能出现“醉茶”。文中所提的乌龙茶“提神解乏”也是咖啡因的作用。
中国把茶分为6大类: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每一大类又细分为更多品类,其原料都来自于茶树的叶子。
茶树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季节的叶片中,某些成分在含量上会有一些不同,因而可能“更适合”做成某些茶类。比如白叶1号和龙井43茶氨酸含量高,就适合做绿茶,而普洱茶一般要用大叶种的茶树。再比如,绿茶需要嫩芽嫩叶,而乌龙茶就需要成熟的叶片。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各种成分这种多点那种少点而已。
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鲜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茶各具特色的风味。这些物质的不同往往被演绎为不同的“养生功效”,诸如“刮油”“降血脂”“养胃”“抗癌”等。其实,这些说法算不上“科学”。但是,茶是一种无糖无热量的饮料,这就使它足够“健康”了。
(《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10期 云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