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3月08日 星期四

    寻踪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小屋”

    《 文摘报 》( 2018年03月08日   08 版)

        灯下,读郁达夫的散文《灯蛾埋葬之夜》。此文作于1928年的上海,是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后生活的一个侧影。读到以下段落,便起了好奇心:

     

        “……新搬的这一间小屋,真也有一点田间的野趣。”“小屋的前后左右,除一条斜穿东西的大道之外,全是些斑驳的空地。一垄一垄的褐色土垄上,种着些秋茄豇豆之类,现在是一棵一棵的棉花也在半吐白蕊的时节了……在这空地中间,如突然想起似的,卑卑立着,散点在那里的,是一间两间的农夫的小屋,形状奇古的几株老柳榆槐,和看了令人不快的许多不落葬的棺材。”

     

        郁达夫“新搬的这一间小屋”,被秋菜、棉花、老树和棺材包围,它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从“沉沦”到“春风沉醉”

     

        从1921年留日归国至1926年,郁达夫一直在各地漂泊,居无定所。他在上海逗留期间,租住过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南里,他称之为“牢房”;似乎也短期租住过邓脱路(今丹徒路)的贫民窟,在那里诞生了他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1926年底,他再抵上海,住过虹口江湾路上海艺术大学宿舍,也住过闸北宝山路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1月,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尚贤坊,郁达夫在同乡孙百刚家中遇到杭州美女王映霞,在他的苦苦追求下,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从此,他在上海定居,直到1933年离沪迁杭。

     

        郁达夫定居的地方,其实离我工作所在地威海路不远。一个冬日的午后,我决定去寻踪一番。沿着威海路向西,绕过延安中路上海展览中心,北拐即到达铜仁路,铜仁路西侧现在是静安嘉里中心,而过去,这里是著名的石库门群落——民厚里。民厚里以安南路(今安义路)为界,分南里和北里,建成于1910年至1912年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重要区域。1928年初,郁达夫定居在民厚南里。

     

        民厚南里靠西最后一幢石库门房子,原是王映霞祖父王二南寓所。1927年秋,王二南应哈同花园(原址在今上海展览中心)总管家姬觉弥邀请,到群治大学教书,租住于此。郁达夫同王映霞热恋后,每天仍到宝山路创造社办公,王映霞回忆:“祖父看他每天来来往往,实在辛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郁达夫暂时搬来和祖父同住。”(《王映霞自传》)对于民厚南里,郁达夫熟门熟路。早在1923年,他就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租住过,不过当年因为穷困潦倒,他的情绪一如其成名作——“沉沦”。现在今非昔比,他住的是前楼,“方方正正,大约有二十平方米”。热恋中的郁达夫,“春风沉醉”,心情应该不错。

     

        “小屋”的寂静与风景

     

        郁达夫、王映霞在嘉禾里租定“小屋”,与1928年的白色恐怖有关。王映霞说,嘉禾里正对面就是一个电车场,电车工人租住较多,“比较隐蔽”; 郁达夫则满意于这里的寂静:“包围在屋的四周的寂静,同在坟墓里似的寂静,是在洋场近处,无论出多少金钱也难买到的。”

     

        正因为寂静,郁达夫把静安寺一带定义为“文明和荒蛮接界的区间”,“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而是“小乡镇”。1928年7月,郁达夫在致友人的信中说,“迁居到这一个小乡镇后不知不觉又是两个月了,没有事情,从没有到热闹的上海去过。”(郁达夫 《致李匀之》)在《灯蛾埋葬之夜》结尾,郁达夫对王映霞说:“霞!明天是该凉快了,我想到上海去看病去。”原来,在郁达夫笔下,这一带甚至连“上海”也攀不上。

     

        嘉禾里的名人足迹

     

        嘉禾里除了寂静,也有热闹的时候。郁达夫好客,嘉禾里“小屋”留下过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让王映霞最难忘记的,是鲁迅先生的造访。1927年10月,鲁迅偕许广平定居上海后,鲁迅一家与郁达夫、王映霞来往密切。王映霞记得,她曾代郁达夫写信盛邀鲁迅来访,“那天他来后,就与达夫海阔天空地闲聊,但他们的闲聊也有一定的范围,多半是属于文艺界的事情。他们都是瘾君子,半天下来,烟头积满了一只烟灰缸。我有时也插上几句,主要却是在厨房里做菜……那天菜肴中有一道金华火腿汤,鲁迅爱吃火腿,许(广平)也爱吃火腿,而且她烧得特别好。”(王映霞《我与鲁迅许广平夫妇》)

     

        丁玲、沈从文、胡也频、姚蓬子、安娥、萧红、白薇、蒋光慈、邵洵美和王莹等都来过嘉禾里。在王映霞的印象中,丁玲从来没有一个人单独来过“小屋”,“不是沈从文作伴,就是胡也频保镖,第一次是由姚蓬子陪来的”,她豪爽、活泼,有点儿像小伙子,“吃菜不挑剔,能喝酒,但量不大”;沈从文早年在北京流浪时,曾得到过郁达夫接济,所以他“对郁达夫很尊敬”。

     

        从芮欧百货西门走出,寻踪郁达夫、王映霞“小屋”之旅就算匆匆结束了。走到静安公园门口,一位林姓街头女歌手正在演唱流行歌曲。在电吉他伴奏下,刘若英的《后来》在空气中漫散开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冬天的暖阳下,歌声温婉而伤感。此刻,想到“小屋”早已没有了“后来”,我不禁怆然。

     

        (《解放日报》3.4 读史老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