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2月27日 星期二

    年味儿都去哪里了

    《 文摘报 》( 2018年02月27日   03 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经典展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供应越来越丰富,现在的日子可以讲天天像过年,再加上生活方式的更新、居住环境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那些传统的仪式正在逐步淡化消失,那些节庆的程序也渐行渐远,人们感叹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年趣”越来越少。年味儿都去哪里了?

     

        年味儿是什么味儿

     

        前不久,一个让人“泪奔”的故事在网上热传:“80后”石欣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溜豆村人,当他一路坐火车、大巴、公交,历经了近24个小时回到村里,沿着村道走着走着,转过路角忽然发现,3岁的儿子已站在路口等着自己回来。那一刻,他觉得路上的累都值得了,在外打工的日子也不再辛苦。这就是为什么团圆的亲情能够安抚我们平日里匆忙而功利、焦虑而孤独的灵魂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对过年的向往从来不曾改变,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看那满怀期待的脸庞,春节是国人最大的默契。回家像一种本能,也像一种修行。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虽不一样,但风格没有区别:喜庆、热闹、俗。一到过年,所有的审美都变成了一种审美,这就是年味儿。春联不还是那套词吗?饺子不还是饺子吗?所有这些事物构成一种氛围,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种氛围里,体会中国文化的一项核心要义,那就是对世俗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家阿城说,所谓中国文化基本是世俗文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古至今这一直是我们的社会理想。世俗生活是中国人的此岸,也是中国人的彼岸。过年期间,我们“俗”得更彻底一些,“俗”得更整齐一些。大俗之中有大雅。

     

        年味儿加工厂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差,日子过得紧巴巴,很多好东西只有到春节才有机会接触。同样是吃饭,过去“不知道吃什么”,是因为食物匮乏;现在“不知道吃什么”,是因为物资充足。曾经的舌尖味觉已经被物质享受的快感慢慢麻痹削弱了。

     

        就像禁放烟花爆竹,开始有不少人担心,不放爆竹,像过年吗?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怎么能改呢?行政手段怎么可以强行干涉民风民俗呢?现在事实先生站出来说话了:“风”是可以移的,“俗”是可以易的。上海“禁燃令”颁布三年来,空气质量始终优良,让所有人都觉得安静的春节也许更美。

     

        相较于物质层面的“年味儿淡了”,精神层面的“年味儿淡了”更触动人们的文化痛感。在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今天,与春节有关的文化仪式正在慢慢被忽视和放弃。

     

        面对这个问题,方方面面还是重视的,例如北京市政府发放的30万张庙会门票在节前一周就被“抢光”,从中可以看到庙会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庙会起到了“年味儿加工厂”的作用,满足了人们对于年味儿的向往。特别是在城市,如果没有庙会,那这个春节与平常假期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

     

        年味儿背后的精气神

     

        除了庙会,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节庆之首,年味儿就更是知识、信仰、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构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例如庄重的祭祖仪式,既是敬畏怀缅祖先,亦有对前辈先贤的感恩追思,同时也是自我的心灵叩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寻根问祖,不忘来路,瞻望前程。其深层指向是我们人类怎样认识自我、践行人生。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人生命题!

     

        传统节庆是民族精神的折射,人生追求的展示和生活理念的演绎。诚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使年味儿浓起来、兴起来、活起来。

     

        有人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天幕上的一盏明灯,它光明而温暖。”城市暂时的冷清背后,是远处乡村的热闹红火。这一半中国加那一半中国,才是完整的中国。

     

        网友说

     

        王琪森:我们应当重视把民俗节庆的意义从物质层面、娱乐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民俗节庆质量及认知。既要传承,亦要拓展,从而使“年味儿”传承恒远,历久弥新。

     

        赵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无论身在何处,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永恒的主题。一个人离开家乡,走得再远,总有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紧地连着他们和家乡,那就是亲情。而春节,则让这根绳子的牵引力变得更强更大。

     

        吴兴人:年味儿不是满耳的轰鸣+弥漫的硫磺气味,不是厚厚一层爆竹垃圾散发出的火药味,更不是环卫工人浑身湿透的汗水味。阖家团圆的温暖,何必留恋昔日户外的狂轰滥炸?

     

        唐剑锋:年,是团聚的纽带,是不远万里奔向一处的契机与动力。因为分离,才有相聚时的满心欢喜。一年虽只有365天,但总让人觉得“分别得太久”,因为对亲人、对乡愁的怀念,所以我们“飞”的再高再远也不曾相忘。

     

        (综合澎湃新闻、新华网、长城网、上观新闻 2.20、2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