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涉及居民理财领域的风险大案要案不断发生,从监管者到各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和报道。按理说,民众应当对这类产品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为何此类大案要案还是不断发生?
以钱宝网的崩盘为例,实际上,有一部分投资者在起初就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骗局。2016年,南京市有关部门甚至在钱宝网办公楼周边贴满警惕非法集资等宣传标语。但是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部分投资者由最初的观望、观察,到小心谨慎地试探投资,再到投资获利后大规模投入,最后深陷其中。而在钱宝网崩盘后,一些投资者表现出的情绪不是懊悔、自责和反省,而是怨自己没有早点进入早点退出。换言之,他们在意的并不是这是一个骗局,而是觉得自己“跑晚了”。他们自认为比别人聪明,反应更快,能够在这些骗局中火中取栗、全身而退,不会成为最后的接盘者。
对于受害者,我们无法过于苛责,但参与者的博傻和投机心态需要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经济参考报》1.17吴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