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

    博士生不是导师“家仆”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23日   01 版)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杨宝德去年12月底在西安冰冷的灞河水中溺亡,警方已经排除他杀,而杨宝德家人及女友从他生前许多迹象判断,杨宝德应该是因压力过大选择了轻生之路。

      杨宝德出生于湖北农村,父母在外地打杂工,家中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这样一位“寒门子弟”凭自身努力,考上名校博士生,殊为不易,他选择轻生,令人唏嘘。

      从现在媒体披露的事实看,把杨宝德之死与其导师行为建立直接因果关系,证据并不充分,也不够严肃。不过从媒体报道看,杨宝德读博士后,确实经常应导师要求参加应酬,并要在饭局上替导师挡酒。杨宝德手机上的一些短信还显示,博士生导师周教授“对杨宝德明确提及或暗示的要求还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杨宝德家人反映说,杨宝德有次给家里打电话时说,正在导师家里打扫卫生,还要给导师擦车……

      这些杂事,对一个学业繁忙的博士研究生来说,无疑是繁重的负担,确有可能导致心理焦虑。

      然而,在眼下的中国高校,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让学生替自己做家务活,这只是形式之一,一些研究生入学伊始就陷入导师所谓的“课题”之中。而这些所谓的“课题”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课题结项,导师可支配大量经费,学生耗费大量时间不说,还得不到系统的学术训练。另有一些导师,则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私有之物”,甚至干预学生私事和人生决定,支使学生参与攻讦与自己有矛盾的教师……

      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些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或辅导员,也常常把大量私人事务或本应自己处理的工作强加给学生。

      这种变异的师生关系背后,暴露的是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师德的匮乏,以及学校监管机制乏力的无奈现实。我们期待更多的高校,能够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维护学生基本权益。这也应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京报》1.18 王天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