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每周评论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20日   08 版)

        岂能“以挤走人才为乐”

     

        在西部某省,当地一所知名大学的副校长被东部高校挖走了,省委组织部打电话询问原因,没想到人家直言不讳地说“很愿意走”,而且原单位领导不仅不惋惜,还很高兴终于“挤走”了一个人。

     

        “以挤走人才为乐”,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一些领导有着“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在各方面都要树立权威,由此产生了嫉贤妒能的心理,担心人才影响自己的权威甚至自己的位子。还有一种是领导认为“听话的才是人才”,他们有着绝对的控制欲,最喜欢“有奴性的人才”,而人才大多有点个性,如果不能控制,倒不如挤走为好。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现在很多地方都下气力招引人才,这是正确的,只是,推出的政策“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了吗?更重要的是,自己家里的人才,已经招来的人才,又有多少人拥有了发挥的空间?其实,用才是招才的最好名片。倘若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自然群贤毕至。

     

        (《北京青年报》1.17 毛建国)

     

        混龄居住养老创新值得鼓励

     

        最近,杭州市最大的共建民营养老机构——滨江绿康阳光家园住进了8个年轻人,他们每个月完成至少20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就可以抵扣相应房租。

     

        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养老机构居住并提供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可以获得房租优惠;对于老人来说,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可以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更多活力。应该说,混居模式是一个双赢局面。

     

        老人们在被照顾的同时,也渴望被尊重、被需要、被陪伴。通过混龄居住和社交,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跟传统老人院相比,肯定更受老人欢迎,这样的创新值得鼓励。

     

        许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养老院的沉闷氛围有关。让老人老有所养,不仅要解决吃穿住行和医疗等基本需求,更要考虑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养老的前提条件。

     

        (《广州日报》1.17 谭敏)

     

        月挣多少算是中等收入群体

     

        国家统计局近日用明确的具体数据回答了“一个月要挣多少钱,才能算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命题。按照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标准“年收入2.5万~25万元人民币”,换算下来,也就是说只要月收入2083元,就能算中等收入群体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国内外各种关于中等收入标准的指标,或许不得不承认,这个数字作为一个基准线,恐怕还是经得起推敲的;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一直在增加,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世界银行的指标跨度很大,“年收入2.5万~25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月入2000多元到月入20000多元之间”,这一个“0”,包含的内容何其丰富!

     

        回到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指标数字来说,它只能作为一个“脱贫攻坚、推动发展”的参考指标。希望它成为一个兜底的底线——让年收入2.5万元的,往年收入25万元攀爬;让年收入25万元的,有更多财富增收的机会,能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青年报》1.17 毕诗成)

     

        票选“调皮生”不可取

     

        据媒体报道,西安一位家长反映,“我孩子的班主任让大家匿名投票选出最调皮的学生,票数最多的那个学生就要坐在讲台旁边的‘特座’上,家长们觉得老师这样做很不好。”

     

        从表面上看,匿名投票走的是民主程序。然而,班级民主投票所涉及的事务只能是影响班级的公共事务。是否调皮、是否捣蛋,是个人品行,班上其他学生无权干涉他人的个人事务。以投票的形式来界定学生人品的好坏,把孩子们置于对同伴的“审判”场景中,不仅破坏同学之间彼此的信任感,更误导了孩子,让他们把揭发、孤立他人看做理所应当。

     

        不仅如此,该班主任还让“最调皮的学生”坐在“特座”上,这等于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学生只是受教育者,他们拥有平等的人格权,他们拥有尊严不受侮辱的权利。

     

        匿名投票和坐“特座”都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其折射的都是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治班的懒惰思维。

     

        (《新京报》1.16 杜建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