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主要表现就是一个人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人格,并通过频繁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每种人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并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和支配行动。每种个性都有其特有的声音和习惯,而最原始的身份通常会否认其他身份的存在。
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人格变更的数目会随人而异。有些患者体内的人格甚至可以多达十几个。变更的人格通常极为不同于主要的人格,这说明变更的人格表达了原来的自我中被排斥的那部分。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不是精神分裂症。虽然两种都是精神疾病,但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可以进行药物治疗。而“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每个人格彼此之间都是完整的,患病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心理治疗效果较好。
相关研究表明,人际的躯体和性虐待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风险的增高有关。此外,其他形式的创伤,包括儿童期医疗操作和外科手术、战争、儿童卖淫和恐怖事件等,也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关。根据研究,以下几种人都特别容易产生多重人格:曾遭到母亲拒绝的人;趋向于表现过分惹人注目的人;具有不现实的高行为标准的人。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就治疗来说心理辅导更为有效,通过心理辅导将其心中的节解开,与此对应产生的人格自然会离去。一些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因为随着长大,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幼年的重大伤害有些会自我修复,那么也就不需要调动身体中的另一个“我”来保护,多重人格也就缺乏产生的基础了。
(《科技日报》2018.1.5 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