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

    高校性骚扰为何屡禁不止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11日   03 版)

      2018年1月1日,旅居美国的女博士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称陈小武曾对她以及另外几名女性学生进行过性骚扰。

      罗茜茜称,在她读博期间(2004年底到2005年初),陈小武将她带回家,说其与妻子关系不好,随后企图对罗茜茜进行性骚扰。其间,罗茜茜一直哭求陈小武,最后陈小武将罗茜茜送回了家。

      这件事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但过去几年间,公众视野里的高校性骚扰风波不断,从2014年至2017年,媒体公开报道过的高校性骚扰事件有13起。早在2014年,全国妇联一项针对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大学生达57%。    

      有调查显示,在遭遇过性骚扰后,大部分同学选择憋在心里。究其原因,性骚扰往往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权力不对等的个体之间。环境相对封闭,意味着性骚扰认定难、取证难、举证难;权力不对等,意味着性骚扰实施者拥有肆无忌惮的资本,往往可以用学业发展等条件相要挟。有文章称,高校中导师的权力过大,能决定学生获得多少学术资源,能否正常毕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比于毕业就走人的学生,骚扰者在学校往往拥有更重要的地位,在维护学校利益的大局下,学校领导也更倾向于保护骚扰者。有的学校为了面子甚至会选择息事宁人,采用“保研”等错误方式,表面上安抚了受害者,实则纵容了骚扰者。    

      数据显示,上述13起高校性骚扰事件中,有部分案件学校给出了处理结果,但还有1/3查无后续。

      因而,受害者往往忌惮维权的代价,又有谈及性话题的耻感压力,不得不选择噤声。那么,我们在为站出来的勇气叫好的同时,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支持和帮助勇于发声的人,至少不让“说出来”带来二次伤害。

      其次,制度方面要发力。宏观层面,国家应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立法,让性骚扰受害者维权更有依据。微观层面,学校也应当探索并建立一定的防范和申诉机制。在国外,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防范性骚扰的规范,而且规定的十分细致,细化到哪些语言、动作属于性骚扰。而一旦确认存在性骚扰,处理也非常严重,教师不仅可能被开除、列入黑名单,学校还可能面临重罚。

      最后,性教育不能缺位。很多大学生对有关性骚扰的认知还存在不足,面对老师语言上的挑逗和肢体上的接触,会宽慰自己可能是自己想多了。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是性骚扰并严词拒绝的话,可能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最后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果。    

      高校性骚扰不是孤立问题,而是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因素所叠加所致。应对高校性骚扰问题,需要社会合力,需要性别平等的意识凝聚。

      (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中国女网 1.5 程晨 张静 莫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