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旧模样的部队
在进入民国之后,中国军队,有三支部队还是清朝的旧模样。一支是张勋的定武军;俗称辫子军,一支是倪嗣冲的安武军;还有一支是姜桂题的毅军。在晚清新政时期,新式陆军的编制已经西化了,军、镇、协、标,就是西方的军、师、旅、团。但是,这三支军队,在民国之后,依旧是清朝的旧制,基本单位是营,十个营设一个统领,若干统领之上,是军统。
晚清的军队,分为新军和巡防营两个系统。北洋军和各省的新军,都属于新军,完全西式编制,原来的练军和淮军以及招安的土匪,都编成巡防营。但是,进入民国之后,原来的一些巡防营,比如张作霖和陆荣廷的部队,都改编成了新军模样的国军,只有这三支部队,还保留了原样。
这是因为,这三支部队,都跟袁世凯有着不寻常的关系。姜桂题的毅军和张勋的定武军,都是北洋的支系。而倪嗣冲的安武军,则是由北洋军衍生出来的军队。三人都对清朝有很深的感情,定武军甚至连辫子都不肯剪。毅军剪辫子,差点闹出风潮。所以,袁世凯特许他们保持旧制。其中,姜桂题和他的毅军,由于在鼎革之际,特别的配合,所以,袁世凯对之青眼有加,毅军的军饷和待遇,居然比正牌的北洋军还要好。
粗人姜桂题
毅军是淮军的一个分支,靠剿捻起的家。而姜桂题,则是由捻军投靠过来的一员悍将。在甲午战争中,守旅顺兵败,被褫夺了官职,留任军中。袁世凯接掌小站新军之后,把姜桂题调来任翼长,所以,姜桂题也算是小站旧人。鼎革之前,继马玉昆之后,接掌毅军,按兵力来说,要算是当年京师的一支重要武力。所以他的配合,对于袁世凯顺利上位,至关重要。
姜桂题跟毅军的创始人宋庆一样,都是大高个,跪着跟人站着一样高。当年的西太后,特别喜欢这种高大魁梧的武夫。庚子过后,西太后回銮,颐和园里照样演戏,少不了要请文武大臣来观看。别人进宫看戏,咳嗽一声都不敢。可姜桂题头一回进宫看戏,看着唱得好,就大声叫好。西太后叫太监去看看,哪个敢这么大胆,回奏说是姜桂题。西太后听闻是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说,甭管他了,那是个粗人。
姜桂题的确是个粗人,不识多少字。但是,他的人缘却相当的好。不仅西太后喜欢他,李莲英喜欢他,连后来的摄政王载沣以及载沣的弟弟涛贝勒,也都喜欢他。在北洋系里,派系纷纭,但各个派别的人,都跟他关系不错。如果不是大的矛盾,让他出来做调人,保险能调和好了。
不拘小节的姜桂题
姜桂题个子高,背有点驼,人送外号姜罗锅,而他说话,口头禅就是“光景”,也有人叫他姜光景。同僚这样叫他不生气,大兵们这样叫,他也不生气。他的兵看戏不给钱还砸了场子,他也不管。
不过,如果是他自己惹事,被人抓着,却会认罚。姜桂题撒尿从来不上厕所,也不用马桶,不管走到哪儿,内急了,路边一靠就撒尿。晚清新政,开始办警察,讲究街面卫生。一次在浦口,他在街边撒尿被警察当场抓住,要他交罚金一元。他马上认罚,交了一块钱。他的卫兵不肯,要跟警察理论,被他拦住。为人随和不拘小节的姜桂题,并不认为交了罚款,是件丢人的事儿。
毅军在民国的北洋时期,人数不少,但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不管谁打谁,他们都在边上看着。所谓的毅军,就是军阀混战中的鸡肋,兵老将疲枪械差。一度,姜桂题有过一块地盘,鸡肋一样的热河。在这个地盘上,他跟张勋一样,开种鸦片。但是,这个地盘后来也丢了,他被任命为莫名其妙的陆军检阅使,带着毅军,驻扎在北京。姜桂题也无所谓,反正只要他这个老资格的陆军上将不死,无论哪个上台,都不会把这支部队给拆了。而他自己,只要有戏看,有酒喝,别的也就无所谓了。1922年他死了,毅军也就到寿了,被拆得七零八落,卷进了军阀混战之中,烟消云散。
(《今晚报》2017.12.27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