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看建筑的外表,是看它的造型。然而,建筑物有没有“相貌”呢?听上去好像很荒唐,其实不然。我国古代看建筑,特别是看住宅,确实是看房子的“相貌”。
“相貌”是一种主观的反应,是观众对所见人物形貌的一种解释。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某一形状有同样的反应,就形成一种约束。这时候,不但观众们有某种看法,即使房主也受影响,建屋时受到这种观点的制约。用现代的话来说,“房屋是人体的延展”,一切人的造物,都是自己思想观念的实现,都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体。对于精于观察的人,自你的表情、行动、衣着、房屋上都可以透视你的内心。中国人喜欢的建筑相貌,与人一样,要很方正,很匀称。对于有气派的人家,门面要很高大,很庄严。我们很讲究面子,大门就是我们的面子,所以一家的大门代表他们的地位。
严格地说,中国建筑因属一层院落,相貌不易掌握,西方建筑形相明确,反而容易判断其相貌。我们试以日本人在台湾所建造的西式建筑为例子来看。
日据时期虽留了很多建筑,却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以台中市的市政府与市党部的建筑来看:市政府大厦显得畏缩,缺乏舒展的公共建筑的气度。自相貌上看,似过琐碎,不够大方。这种毛病在台北“监察院”的建筑上也看得出来。圆顶原是一种庄重的象征,但落在局促的姿态之上,就显不出雍容华贵的风度了。日本在19、20世纪之间,模仿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时候,虽刻意摹写其细节,但在规模上拓展不开,时时显出猥琐的样子。这不仅在台湾所建规模较小的建筑是如此,在日本也找不出什么可与欧洲西式建筑相较的作品。
中国的民族性崇尚开敞豪放,所以对建筑的形相热爱大方而雄伟。照说光复后台湾的公共建筑应大有改进,不幸建筑界的朋友们没有揣摩出这番道理,就以中山楼来说,就予人眉目集在一起的感觉,心胸不够开朗、壮阔。
当然,读建筑的相貌与人相一样,除了雍容大度以外,有各种形态。有清秀的,有灵巧的,有高古的,有憨实的。今天的住宅建筑多半希望走秀、巧的路线。但若不经意,就容易落为轻佻、浮薄。最常见的例子是建设公司的作品,山坡地上的所谓别墅。有些小“巧”的房子,看上去近“俏”了。巧是以聪慧取胜的感觉,俏是以轻薄讨好的味道。前者雅,后者就俗了。少数的建筑亦有走高古而憨实路线的。那就是以原始与乡野的面貌出现,使用粗糙的材料、稚拙的工法。然而这样的面貌,若不留神,就见虚伪、愚笨。一眼看去,就觉内藏机巧,外表装出一副憨相,以自欺欺人。
在我所住的这一个角落,有很多前几年建造的独户住宅,显露出一副殷实商人的傻相。他们想弄机巧而成拙,附风雅而入俗。建筑的表情尴尬,面带苦笑,似不知如何措手足。我在附近散步,琢磨这些房子的意味,觉得十分有趣的。因为它们忠实反映了房主艰苦奋斗的事迹。建筑原来就是一些人间悲喜的证物。
(《为建筑看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汉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