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哈尔滨二环桥上,飞驰的轿车两次撞倒了这个环卫工家庭。
事发都是凌晨,环卫服反射出的荧光,与路灯和车灯辉映,守护着城市黎明前的梦境。张洪文和老伴孙贵芳的扫帚划过路面,沙沙声起伏。突如其来的撞击声,刺破夜空,紧接着是哭喊声、警笛声。张洪文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场景是5年前,一辆面包车从他背后飞快驶来,他只记得自己砰然倒地。这一次,倒下的是孙贵芳。她再也没有醒来。
2017年12月22日,孙贵芳和4名同事在清雪作业时被轿车撞倒,事故中4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身亡。
新闻很快就会成为旧闻。正如哈尔滨此前发生的另几起交通事故:2017年1月1日,两名环卫工在二环桥上被撞身亡,拖拽几十米;2016年12月中旬,两名环卫工在道里区清雪时被撞死;2016年12月10日,哈尔滨遭遇入冬最大降雪,公路大桥上3名环卫工被撞,一死两伤。
“这就是故意杀人。”张洪文喃喃地说,老伴走后第3天,他依然吃不下东西。他不是第一次见识“吃人的桥”。然而,他在养好伤后,继续做环卫工,“找不到别的活计”。同样是环卫工的侄女说:“这工作就是和车赛跑。”每天盯着桥下的车,车少时,赶紧冲到马路上,把垃圾扒到一边。它们可能是任何东西:烟头、纸屑、易拉罐、饮料瓶、呕吐物,有时甚至是粪便。“素质高点”的车主瞅到她会主动停车,摇下窗,将垃圾扔进她的塑料兜里。不过,“素质高的还是少”。桥上的工作更危险,车撞过来时,躲都没地方躲。
事故频发,环卫工人人自危。安全措施一步步升级,从荧光服、反光条到爆闪灯、反光锥,警示标志越来越多。然而,在不守规矩的车辆面前,它们形同虚设。一名环卫工说,单位领导也很重视安全问题,但也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领导甚至召集大家开会问:“谁有高招?”
环卫工几乎都是外地人、临时工,年纪在五六十岁上下,没社保。“干这份工作,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谁都心知肚明,但谁也离不开。好歹,一个月能挣2000元,比扫楼挣得多。在桥上工作,每月还能再多100元,逢年过节单位给发大米和面条。
(《中国青年报》2017.12.28 郭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