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过敏者的人生

    《 文摘报 》( 2017年12月30日   01 版)
    一位患儿正在做皮肤点刺实验

        “过敏”曾经是一个遥远又矫情的词,但如今有所改变。

     

        世界过敏组织的报告称,近30年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至少增加了3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过敏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相比于肿瘤研究的日新月异,“在过敏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还在步发达国家30年前的路。”上海仁济医院过敏科主任郭胤仕说。

     

        “简直就是恶魔”

     

        在仁济医院脱敏治疗室这个小世界里,“没人会对谁有异样眼光”,仁济医院高级技师王菁兰说。

     

        有人是糖尿病,却对胰岛素过敏;有篮球教练,居然一运动就过敏;有人对橡胶过敏;有人对金属过敏;有人嘴馋,想尝点海鲜,来求王医生“开恩”。

     

        一个孩子乖巧地伸出手臂。王菁兰在他手臂上点了两排共12滴液体,并分别点刺进皮肤;20分钟后,有8个点鼓出了肿块,显示着他对猫毛、狗毛、螨虫、花粉等8个过敏源过敏。

     

        “过敏到底意味着什么?每个人体会都不一样。”22岁的闵岩,有20年过敏史——记事起就不停咳嗽,打个喷嚏都能咳,咳到后面便出现“拉风箱的声音”;食谱变得越来越窄,海鱼吃了会犯,香菇吃了也不行;他还有异位性皮炎,一度有好转,可是高中时参加一次游泳比赛,皮肤病又发作得厉害了。

     

        这种皮炎造成的后果是,“抬一下手都会感到皮肤在撕裂”,“几乎全身每个地方都在痒”。你知道不能挠,越挠只会越严重,“过敏简直就是恶魔,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攻击我。”闵岩说。

     

        27岁的吴坤感叹,母亲从不带他走亲戚,因为“不知道去的地方会面对什么”;他不能进铺毛毯的屋子,必须睡蚕丝被……1998年一家人去海南游玩,他上了飞机就开始咳,到三亚后病了足足5天,玩也没玩就打道回府。

     

        仁济医院过敏科的住院医师郑青,也是过敏症患者。在好友的婚礼上,她的鼻炎突然发作,喷嚏不断,不得不早早退场。

     

        “过敏性鼻炎,听上去很轻的一种病。但呼吸这件事,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每一次呼吸都要受阻,可以想见这种感受。”她说。

     

        过敏知识欠缺

     

        “养育过敏儿是一项系统工程。”40岁的杨雪想不通的是,“我们夫妇都没有过敏史,儿子为什么会过敏?”有亲戚朋友说,“你太爱干净、太讲究”。

     

        她确实如此。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她每天都要去厨房问清当天食谱,然后依旧提心吊胆;孩子读小学时,她每天送饭;在超市,她总要仔细核对成分表。

     

        她听说过——城市孩子过敏几率是农村地区孩子的2-3倍,是因为城市里孩子受到太多“保护”,减少了孩子们锻炼自己皮肤、呼吸道及整个免疫系统适应外界的机会,从而产生过敏。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受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免疫性疾病。和高血压一样,它由个体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过敏为什么产生,至今没有确切定论。”郭胤仕说。

     

        “中国人对过敏的理解,停留在好多年前。”郭胤仕解释,“有的人以为只有花生等食物引发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才是过敏,而忽视了很多迟发性、慢性的过敏。还有人会把过敏简单认为‘就是发点疹子’。”

     

        事实上,皮疹只是表象。过敏产生症状主要是因为一连串的反应促使免疫细胞释放出一系列致病物质,比如肥大细胞可以释放出“组胺”。这种物质,作用在皮肤上就是泛红、发痒、出现皮疹;作用在喉咙,则会喉痒、喉头水肿;作用于胃肠道,可能导致呕吐、腹泻;作用于支气管,可能导致哮喘,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一家三甲医院曾对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6%的家长不知道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72%不知道过敏可以表现为腹泻。

     

        何萍说,儿子吴坤的哮喘一般吊水后都会缓解,但到底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也是在不断更新感知。

     

        最大的冲击莫过于“每周都来做脱敏治疗、周周见面”的伙伴说没就没了。那是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去年秋天在近郊游玩,忍不住尝了一点螃蟹,回到酒店,愈加不适,丈夫以为她休息一会儿就会好,便离开去招呼朋友,回房间才发现她已因哮喘发作而死亡。

     

        中国的过敏性哮喘患病率是3.2%左右,并不算高,但中国却是哮喘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何萍说,她需要学习如何应对最危险的时刻。

     

        好比警察断案

     

        “追查过敏源,好比警察断案。”郭胤仕说。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过敏诊断方法有临床评估、血清IgE检查、皮肤特殊试验,以及较少使用的激发试验。

     

        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这几个方法查到过敏源。比如一位养猫的餐馆老板,对猫格外欢喜,总抱着睡觉,在休克过几次后,查出是对猫毛过敏,从此把猫送人。

     

        有的则是要靠分析。仁济医院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变态反应,王菁兰记得那时有个小孩每到过年便哮喘发作,当时检测手段还不发达,她在反复追问推断之下,才判断出是对鸡毛过敏——孩子喜欢看人杀鸡,而当年都是过年才会杀鸡。一试果然。

     

        郭胤仕印象最深的病例,是一位东北的小伙子,荨麻疹不断,每天涕泗横流。小伙子断掉一切传统观念里的“发物”,不吃海鲜、肉,每天只吃粥、面条,可症状依然。后来的检测结果显示,他对小麦过敏。小伙子打死不信,“怎么可能?我是北方人,从小吃面长大的。”

     

        在郭胤仕劝说下,他停吃小麦类食物1周,症状有所减轻,4周之后明显好转。反过来,再做激发试验,证实过敏确实由小麦引发。

     

        “人的免疫系统在不断变化。有些人可能以前从不过敏,但碰到了比较大的应激,例如一场重病、一次重大打击、做手术或是女性生小孩,人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一次重塑。有些人,调整不过来,就会出现过敏。”郭胤仕解释。

     

        找到过敏源的好处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回避,或尝试脱敏治疗,即故意接触很小剂量的过敏源,逐步加大,使身体对过敏源“熟悉”、耐受,以减轻过敏反应。只是,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文中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解放日报》12.23  王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