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需要国家行动
城镇化的发展大势看似不可阻挡,但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并非不能共存。在工业化、城市化更为发达的地方,已有很多国家探索出符合自身的传统村落保护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从各级政府、学界到民间公益组织,如今越来越多的力量正逐渐加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来。另外,关于传统村落如何保护,眼下也依然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一系列问题。就此而论,国家行动应该是一份“底线计划”,即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村落订立普遍性原则,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行动指引。
从当下看,保护传统村落的国家行动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规划:一是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国家保护和投入力度,如实施濒危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行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等。二是加快传统村落保护的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为传统村落的认定、保护、规划利用等提供硬约束,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三是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保护责任追究机制等,抑制急功近利思维。
(《南方日报》12.12 张东锋)
传播坠楼视频,戳破底线
最近,一段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吴永宁失手坠楼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将这样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都是对死者及其家人极大的不尊重。在舆论的压力下,发布该视频的媒体撤下了视频,并进行了道歉。
人们可以对吴永宁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批评,直至进行反思,但他的死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他作为死者的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媒体可以报道,可以评论,但在没有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发布视频,是缺乏操守的行为。
作为媒体,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类似视频,都应当慎重公开,以免对死者、家属乃至社会造成伤害。从这件事上,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警醒。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当有共同的底线意识。
(《钱江晚报》12.12 李晓鹏)
给予“慢择业”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万人,95后毕业生将开始走向职场。目前,各高校秋冬季校园招聘已逐渐接近尾声,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一部分毕业生呈现出“慢择业”现象。
在选择“慢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由于就业门路狭窄,专业不对口,以及劳动报酬偏低,让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学成之后,不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发挥才智,回报父母,奉献社会,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比父母更大的焦虑。
95后在择业时,更多考虑的是专业对口程度和薪酬。不仅大学毕业生“慢择业”,95后进城务工人员也开始觉醒,用冷静、理性的选择,去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对于“慢择业”现象,舆论一味地质疑和指责,是徒劳无益的,更不能视其为“读书无用论”的范本,而应给予“慢择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政府和社会要采取更多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挥一技之长的就业机会。
(《中国青年报》12.12 张西流)
延迟放学帮了家长大忙
近期成都市教育局将出台文件,小学生将延时至下午6点放学,缓解家长接孩子难。延时时段的安排初步考虑三种模式,一是购买服务,让有能力的社会机构参与;二是学校自己做;三是请高校志愿者开展服务。
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的“三点半难题”,让很多家长叫苦不迭。如何纾解这一问题,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比如北京等地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上海市公办小学普遍向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后免费看护服务。此次成都市酝酿实施的延时放学,延续的也是这种“为家长解忧,对孩子负责”的思路。
在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延时到18点放学,首先必须注意的,就是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各种课后拓展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必然牵涉物力财力尤其是人力的投入。如何尽可能地确保每一位孩子的安全,相关方面必须未雨绸缪。同时,老师们额外付出的劳动量,也需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良性运转。
(《新京报》12.12 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