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蒙古某旗上下气氛紧张。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由于在上次扶贫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做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迎检”成了全旗头等大事。
报道里有个细节,哪个地方“迎检”,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一位干部透露,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全旗花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这种互检机制并不科学,因为双方间存在明显的利益纠葛:你给我好评,我就给你好评,你给我差评,我对你也不客气,一些评分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扶贫工作成效。
我们每每批评一些所谓的检查是在搞形式主义,但形式主义不过是表层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偏离公共利益。如果扶贫评比检查都是一级对一级负责,而不是对贫困地区民众负责,那么基层官员的工作重点自然就是好吃好喝地招待检查官员,而不是真正俯下身去扶贫。那这样的检查到底是在扶贫,还是在制造贫困?
(《新京报》12.7 马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