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升级,监管需同步
公务活动能否自带酒水或者个人买单?能否饮用其他单位提供的酒水?针对此类容易搞变通的情况,广州升级版“禁酒令”毫不回避,给出了明确答案:“严禁公款购买、饮用任何酒水,严禁饮用任何单位提供和私人自带的酒水,严禁公款购送任何酒水。”
饮酒虽是个人行为,但党员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讲规矩。广州升级版“禁酒令”更严更细,既弥补了先前“禁酒令”的一些缺陷,又释放出整治酒桌上的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越往后越严厉的强烈信号。毫无疑问,升级版“禁酒令”将进一步压缩党员干部的饮酒空间,带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持续好转。
“禁酒令”升级了,但要取得实效,监管必须同步升级。因此,“禁酒令”升级后,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也必须同步跟上,要常抓常管、更细更严,确保“高压线”通上电,震慑党员干部,让公务活动清清爽爽,回归业务本身。
(《南方日报》11.22 丁建庭)
人工智能怎样火下去
当下最热门的技术,恐怕非人工智能莫属。自上世纪60年代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历史上已出现过两次大的高潮,但短暂的热潮之后就是更长时期的寒潮。
人工智能之所以会如此反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热过头了。一方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低估了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导致后续研发无法支撑其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新技术往往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乘机炒作、骗取资本在所难免,炒得越热,潜在的泡沫就越大。
有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真货”,却也在许多随意和缺乏严谨性的交流或展示中被强烈地夸大了;这种随意和夸大之词影响到每个人,从企业家到投资者,从大公司到政府,从科研资助机构到基础研究机构。“目前需要将双倍的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中去。”
天上不会掉馅饼,前景越美好,越需要清醒客观的判断和扎扎实实的努力;如果一拥而上、盲目跟风、投机取巧,恐怕热潮很快就会变成寒潮。
(《人民日报》11.21 赵永新)
拒捐骨髓出于错误认知
近日,“患病妻子骨髓移植当天,配型成功的俩哥哥突然反悔”的消息引起广泛讨论。王爱患上白血病,而配型成功的哥哥拒绝捐髓。王爱母亲说:“医生说只有20%成功率,这是拿我闺女和我儿的命去赌,他们赌不起。”
从媒体报道来看,哥哥拒捐骨髓的主要原因,并非成功率太低,而是认为捐献骨髓对身体造成的风险巨大,不值得冒险。
“骨髓捐献”仅名称就容易引发误解,很多人认为需要在骨头上穿刺、然后抽取骨髓。但实际上,骨髓捐献是通过刺激骨髓生产更多造血干细胞,再从血中采集这些细胞,在操作上与献血的区别不大,因而也在倡导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概念代替“骨髓移植”。捐献者虽会感到有所不适或疼痛,但对身体并不构成多大影响。
是否捐献骨髓是一个人的自由,我们也尊重每个人所作出的决定,但这事关人命的重大决定不该只是建立在错误认知之上。这件事表明,普及骨髓捐献相关知识仍任重道远。
(《新京报》11.22 罗志华)
虚假降价是违法行为
天津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审判案例:商家虚假降价促销,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欺诈,被判按购买商品价格支付三倍赔偿。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消灭五花八门的欺客“套路”,清理各种“明降暗升”、虚假促销乱象,不可能依靠“利字当头”的商家,也不能完全指望电商平台自我纠偏,必须强化行业市场监管,依法依规大力进行整肃。
在这一过程中,法治的角色和作用不可或缺。对于虚假降价搞价格欺诈,在《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从全流程强化对网上市场和网络交易的法治监管,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对虚假降价行为坚决说不。广大网络销售经营者和销售平台更应该明白,虚标原价等价格欺诈行为属于《价格法》《广告法》明令禁止的行为。
天津一中院的这一判例,向众商家发出了明白无误的警示信号:虚假降价是一种违法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法制晚报》11.20 徐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