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翻译家赵武平将《四世同堂》未刊的第三部《饥荒》第21至36段补足。完整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根据这一完整版本,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谢昭新针对第三部《饥荒》作了最新研究,下文为他的部分研究成果:
在第三部《饥荒》中,老舍对战争的反思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深刻。深刻性首先表现在它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来自于日本民族性格。老舍在小说中写道:“日本并不像英美那样以政治决定军事,也不像德意那样以军事决定政治。她的民族的性格似乎替她决定了一切”。
日本民族极端自强而又极端自卑,“她有天大的野心,而老自惭腿短身量矮”,他们自认是世界东方最优越的民族,“天大的野心”支撑着他们的侵略行为,而“老自惭腿短身量矮”的心理,又支配他们通过侵略扩张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抹掉西方对他们的轻视。
日本是个尚武的民族,对国民从小就进行“武士道”精神的教育培训。尚武的民族性决定了他们奉行军事黩武主义,军国主义“在军人闯出祸来以后,才去找合适的欺人的名词与说法。她的政治是给军事擦屁股的”。
日本民族虽讲究武士道精神,但他们又很迷信、心虚怕死。小说描写台儿庄大捷后,日本军人身上都“带着神符与佛像”,他们不仅迷信神佛,“也迷信世界上所有的忌讳”,“他们好战,所以要多方面的去求保佑。”
由日本人抓捕瑞宣而引发的议论,从而透视出日本民族性伪善、奸巧的一面:“日本人捕人并不敲门,而是在天快亮的时候,由墙外跳进来。在大处,日本人没有独到的哲学,文艺,音乐,图画,与科学,所以也就没有远见与高深的思想。在小事情上,他们却心细如发,捉老鼠也用捉大象的力量与心计。”
老舍深刻总结道:“日本的宗教,教育,气量,地势,军备,工业,与海盗文化的基础,军阀们的野心,全都朝着侵略的这一条路子走。”
(《解放日报》11.6 谢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