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12日开始,很多人就在焦急地等待快递了。
自从马云把“双十一”做成了一个消费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大家都纷纷不由自主地陷入狂欢。专家们说这是消费主义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最有趣的分析来自哲学教授吴冠军,他说这个日子先是被戏谑为光棍节,后来又被发展成购物节,单身与购物巧妙结合,隐喻显现:除了“爱”买不到之外,你们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每年临近“双十一”的时候,社会新闻纷纷开始探讨买买买对情感关系的影响,丈夫为了防止妻子败家,悄悄转走购物基金之类。段子手就更简单粗暴了:接下来的三个日期很微妙,11月9日(119)、11月10日(110)、11月11日(双十一),连起来就是“防火,防盗,防败家娘们儿”。
据报道,一位住在厦门的女士成为今年“剁手族”的典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她从网上买了300多条牛仔裤和200多双鞋子,其中大部分都还没穿过。在过去的两年,她网购花了上百万元,还欠下不少外债。
我们不用嘲笑该女士的失控,其实大多数人都和她差不多,是“买买买”患者,只是症状略轻而已。
其实,购物车里的商品大部分都不是必需品,一部分人的购物车在“双十一”前是空空荡荡的。他们可能没什么想买,也没什么急需,可心里却怎么都放不下。看着朋友圈里的各种刷屏,好像不买点什么就会错过一个亿似的。这种焦虑的心情,越是临近“双十一”越强烈。
这是物质过剩时代的奇观。大量的商品专门为这一天而生产,无数的人在等待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以至于等包裹真来的时候,看到物品反而不再惊喜了。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商品,而是购买本身,这就是“双十一狂欢节”的真实含义。习惯节约的老一辈人看着这种场景会心疼,但这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网购俘虏而已。
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我们已经彻底走出了匮乏时代。但是,我们面对“双十一”的困惑也多少反映出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阶段:单纯的物质满足越来越让我们不快,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要,而对到底什么才是幸福,我们也越来越没有把握。
网友说
宋迁:我现在终于不再冲动地买东西了,不是成熟了,而是没钱。
张静雯:我经常提醒自己和一切狂欢保持距离。狂欢后的孤单,绵长而落寞,似乎只有更多虚妄的狂欢才能填补,太悲凉了。当然,我认为,是懒阻止了我加入“剁手族”。沉浸在眼花缭乱的器物之间挑挑拣拣,还得货比三家,想想还是算了。
陶短房:不少人呼吁让“双十一”理性起来,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双十一”本身就是人为制造的消费节日,是不理性消费的典型产物。
(新京报网 北青网 11.12、13 张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