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07日   02 版)

      如今,我们有很多机会见识别人的家,可我们还是想回到自己曾经的家,住过的屋宅。

      我母亲与姨妈们把臂同游的一个固定路线是:先坐地铁到淮海中路陕西南路,步行至陕南邨某号,默默凝视这栋沪上著名公寓的某个转角上的窗台——那是她们曾经的家,恍若一个一分钟的仪式,与昔日顾盼于窗前的酡颊少女交换了一些对生活的新看法。接着便转身离开,继续回到各自现在的家。

      一生很长,可能会有好几个家。有的虽然易主,但毕竟墙檐依旧可凭,有的风流云散,再也无迹可循。2007年,日本喜剧演员田村裕出了一本名为《无家可归的中学生》的书,书打开第一行字就是“没有家了”。时间回到1992年7月某一个炎热的傍晚,日本大阪吹田市一个13岁的男孩参加完初二第一学期毕业典礼回到家,发现家具被搬到家门外走道上,父亲对三个孩子说:“虽然十分遗憾,可是已经无法再进家门了。我知道今后将会十分辛苦,但是请各自努力继续活下去……解散!”十几年后,田村裕还是无法理解父亲怎么说得出这样的话,并且说完就“三步并作两步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扔下了兄妹三人。他带着一点剩下的零钱,“住”进了公园的滑滑梯里,乞讨、捡食,甚至吃草,足足撑了一个多月,才被朋友发现,最终,三兄妹再度团聚于好心人为他们付租金的小屋,并各自闯出一片天地……这本书迄今已经卖出200多万册。

      许多人由此发现了“家”的真谛:只要珍惜人世间相亲相聚的缘分,“家”是不会失去的,那些存在和已经不存了的、过去的家,最后都重叠在了今天的家里。

      (《新民晚报》11.2 吴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