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老来且慢留“余白”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02日   05 版)

      ■张桂辉

      重阳节前夕,与几位老友闲聊,当谈及退休生活时,有人感叹:老都老了,还想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能吃多吃点,想玩多玩些,给晚年多留些“余白”,权当对忙碌岁月的“弥补”。

      乍听起来,颇有道理;细加思量,也不尽然。这种想法,不说过于悲观,也是过早放弃。如若在人生大转弯时来个急刹车,可能造成的还是对生命的挥霍和浪费。

      人生留不留“余白”?留多大“余白”?不能泛泛而谈、一概而论。人与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方面面,都不尽相同,不能说一到60岁,就只能坐以待“老”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医学科学进步,人生70早已不稀奇了。老年人过早抱有进入“余白”期的想法,实在是一种过早的消退。

      去年逝世、享年107岁的南开大学教授杨敬年,86岁告别大学讲台,90岁撰写综合性论著《人性谈》,93岁翻译《国富论》,100岁时还在电话里给学生讲哲学课。现年87岁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既没有因为功成名就选择享福,更没有因为年届耄耋就自我松懈,而是孜孜不倦地带领他的团队继续攻关。9月18日,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郑重宣布:继“海水稻”技术后又获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成果——水稻亲本去镉技术。

      如同新陈代谢一样,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员工,到了法定年龄,都得退而休之。但这并不就天然等同于成日介无所事事,只让余生付水流。人生在世,都年轻过,都奋斗过。年轻的时候,在岗的日子,工作忙忙碌碌,生活轰轰烈烈,时间紧紧巴巴,很多想做的事,没有时间做;很多想读的书,未必有空读。退休之后,倘能抓住时机,以适当的节奏有所筹谋,应该是完全可以读一些过去想读而没读的书,做一些以前想做而未做的事。

      此外,还可以选择若干健康的爱好,静水深流,孜孜以求,同样能够获得提升——不再是提升职务,而是提升素质;照样可以超越——不是去超越别人,而是来超越自己,以人至老境的细致与平和超越壮年青年时的火气与燥气。

      有点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刚刚步入老年序列,便一心只想着“乐”,而不曾想到“为”;一意装满倚老卖老与任性强横,而不再考虑为社会与周遭人事付出些什么。这样的老年人生,不是有失偏颇的吗?人们常说,“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这一排序中,便不难看出,前两个“有”,是老有所乐的前提。

      生活实践表明,但凡常人,有为才有乐,乐寓于为中。青壮年如此,老年人亦然。老年人能吃几碗饭、能干多大事、能有哪些为,只有自己最清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爱好和特长,多做一些自己想做能做的事,生命就会充实些,过于空荡而无意义的“余白”就会小一些。

      (上观新闻10.2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