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同步解读”凸显中国分量
连日来,党的十九大引起世界瞩目。对十九大报告,国际媒体与国内媒体已形成“同步解读”。中国未来的文化政策、生态政策、社会政策等,看似属于国内议题,却也成为众多国际媒体瞩目的焦点,充分说明今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占的分量。
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是世界关注十九大的另一个维度。国际市场密切追踪十九大透露的经济信号,认为进一步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将为全球经济带来利好。各国战略外交人士分析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借以判断中国对于未来国际秩序的主张。
观察十九大之于世界的影响,还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切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民日报》10.24 胡泽曦)
保护消费者差评权
近日,伍女士在网上点了个外卖“甜笋炒肉”,收到后发现几乎全是笋没有肉片,伍女士给了差评,没想到商家在伍女士的评论下回复“你是饭桶!”紧接着仅仅两天时间她就接到了400多个骚扰电话。目前伍女士已选择报警。
差评权是消费者享有的、不容剥夺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对于质量很差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自然有作出差评的权利。现实中,商家却选择性地对待这一监督权,欢迎好评,怒怼差评。就以此事为例,商家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及他人恶意骚扰消费者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在消费者报警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有必要根据骚扰电话顺藤摸瓜,追查到幕后元凶,让无良商家浮出水面!
此外,为有效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还应健全信息保护机制。应彻底、全面、无遗漏地落实网络实名制和电话实名制,让骚扰电话销声匿迹。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没有顾虑地行使监督权。
(《法制日报》10.25 史洪举)
谨防网络“囤积症”
最近,网友又总结出了一种新“病症”:社交网络囤积症。
囤积症,就是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也不舍得扔掉,结果囤积了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病态,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
与网络生活相伴的是“社交网络囤积症”的出现,比如,微信收藏了一大堆“好文”,关注各式各样公众号,电脑空间被各种收藏、下载塞满,从来不舍得删除聊天记录,朋友圈、微博、QQ空间所发的东西从来不删等等。而这些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因为总也看不完,易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
防范社交网络“囤积症”,一方面应学些“断舍离”思维,以让空间丰盈起来,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应养成科学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习惯。
在网络空间,也应牢记“没有吸收价值的,都只能是身外之物”,多一些理智,就会避免陷入利用起来麻烦、删除干净不舍的两难之境。
(《燕赵晚报》10.25 杨玉龙)
过时法规应及时修改
今年5月,4位劳动法专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寄送了一份审查建议,认为广东等七个省的地方立法中有关“超生即辞退”的规定违反法律。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依照《立法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分别向广东、云南、江西、海南、福建5个地方人大发函,建议修改“超生即开除”的规定。
目前中国已经全面放开二孩,人口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并且已经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一些地方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将劳动者超生列为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突破了上位法的授权,形成了法律冲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是平等的民事关系,而超生是公民违反国家利益;民事主体不能够代表国家去惩罚公民。
要防止公民的正当权利被过时的沉睡法条所禁锢,更要防止中央的政策调整被不合时宜的地方法规所羁绊。显然,立法机关及时清理“超生即开除”的过时法规,让中国的立法审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京报》10.25 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