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寒食帖》是苏东坡的参悟之作

    《 文摘报 》( 2017年10月21日   07 版)

        ■祝勇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四月初四,这天是寒食节。这一天,黄州下了一场雨,这是一场进入书法史的雨。

        这场雨下了很久。西风一枕,梦里衾寒,苏东坡在宿醉中醒来,凝望着窗外颤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行书——《寒食帖》。九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台北故宫,我们读出他的字迹: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落在污泥上,残红狼藉。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朝廷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祖坟却远隔万里。人间一世,如花开一季。春去春回花开花落的记忆,季季相类,宛如老树年轮,于无知觉处静静叠加。唯在某一动念间,那些似曾相识的亘古哀愁,暗夜潮水般奔波袭来。

        这张帖,乍看上去,字型并不漂亮,很随意,但随意,正是苏东坡书法的特点。“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两句中的“花”与“泥”两字,是彼此牵动,一气呵成的。而由美艳的“花”转入泥土,正映照着苏东坡由高贵转入卑微的生命历程。眼前的海棠花,红如胭脂,白如雪,让苏东坡想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春风得意,但转眼之间,风雨忽至,把鲜花打入泥土。而在此时的苏东坡看来,那泥土也不再肮脏和卑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变成泥土,再变成养分,去滋养花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貌似朴素的泥土,也是不凡的。从这两句里,可以看出苏东坡的内心已经从痛苦的挣扎中解脱出来,走向宽阔与平静。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46岁时忽然了悟——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处境。在苏东坡这里,中国书法与强调法度的唐代书法绝然两途。

        蒋勋先生在《汉字书法之美》中说:“‘楷书’的‘楷’,本来就有‘楷模’‘典范’的意思。”唐代的这份执守在宋代化解。平淡随意、素净空灵的手札书简,取代了楷书纪念碑般的端正庄严。端详《寒食帖》,它有些近乎平淡,但经得起反复看。《寒食帖》里,苏东坡的个性,挥洒得那么酣畅淋漓,无拘无束。

        苏东坡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即使写错字,他也并不在意。“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里他写错了一个字,就点上四点,告诉大家,写错字了。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订规则的人,不是遵从规则的人。当然这规则,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精神根基。

        在《寒食帖》里,苏东坡宣示着自己的规则。比如“但见乌衔纸”的那个“纸”字,“氏”下的“巾”字,竖笔拉得很长,仿佛音乐中突然拉长的音符,这显然受到颜体字横轻竖重的影响,但苏东坡表现得那么随性夸张,毫无顾忌。

        这字,不是为纪念碑而写的,不见伟大的野心,却正因这份兴之所至、文心剔透而伟大。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湖南美术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