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亶
我喜欢师母杨苡已经有许多年了。每当想到她现在已是耄耋之年,还那样“拼命地奋斗着”,甚至想“每周或两周就写一篇散文”,我真的是打心眼儿里既感动又敬佩 。
一
我喜欢她什么?她的性格、她的讲话,尤其是她都操心、关心着的事情。她关心几乎所有大事,从国内到国际,这一点很像我的母亲,这可能就是女高知共通的地方吧。
在我写师母之前,首先要提到的是她的丈夫赵瑞蕻教授,这是一位汉语造诣极高的文学家、翻译家。
打开记忆的大门,美好的回忆就一串串、一桩桩涌现心头,在脑子里像过起电影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这一批公派留学生来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入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哲学院的日耳曼文学系。在这里,我们有幸结识了从南京大学派遣到这里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学的赵瑞蕻教授。当他知道我们是学习德国语言文学的学生时,就主动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
我们相约来到赵教授家,这时他的夫人和孩子还没有跟到德国来。我在他家发现了两件小趣事,至今印象深刻。一是他的卧室外间有一间前厅,厅一侧的地面上竖立着师母的一幅特大照片,足有近两米高。我站立在照片前端详了半天,心想照片中的这位女子绝对是有教养、有知识的女性;另一件是赵教授除了考问我们一些唐诗、宋词以及孔子、老子的知识外,还摇晃着脑袋给我们吟咏诗词,他不断地吟咏“采采茀苡……”这样的词句,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后来我知晓师母的名字叫杨苡,心中便恍然大悟了。
二
师母杨苡终于来到了德国,两个孩子也带来了,那就是小弟赵苏和姐姐赵蘅。这个赵蘅当时活泼可爱,好学好问,后来成了颇有名气的作家和画家,也是我亲密无间的朋友。
有师母在家主持,赵教授邀请我们去做客的次数就更频繁了。第一次见面,师母讲话不多,只是睁着炯炯有神的眼睛认真地听我们讲述在外边听到的轶事趣闻,不时点点头。这一天是我们第一次体验到师母的高超厨艺,时隔60余年,那天都狼吞虎咽吃了些什么菜,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我们是个个大解了很久没有尝到中国菜的馋虫。
告别时,师母对我们说可以经常到家里来玩,使我们倍感亲切,我们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家。
一次,我与师母、赵蘅一起去参观德累斯顿的几家博物馆,这一下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师母知识之渊博。比如讲到宗教画时,她能滔滔不绝地讲述拉斐尔、达·芬奇等名画家。
这次的德累斯顿之行还让我感受到师母的体贴入微。那天风比较大,温度很低。我那时年纪尚小,身体单薄,从一个展馆到另一个展馆,我被冻得有些发抖。师母觉察到后竟然一把手将我拉到身边,叹息着说:“哎呀,你的手怎么这么冰凉!”再低下头看看我的脚,地面上的积雪已将我的脚冻得冰凉了。她非要把自己脚上的第二层袜子脱下来让我穿上。这让我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摆摆手说:“师母,这可不行,我的脚暖了,可您的脚怎么办啊?”可师母却命令说:“快穿上,我们还要抓紧时间继续看呢!”我只得遵命,乖乖把袜子穿上。那天回到饭店,她还从包里找出一条围巾来围到我的脖子上。
三
师母的思想很超前,与年轻人相处,看不出有什么“代沟”,难怪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与她交流谈心。若干年后有人在某个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及婚姻的文章,师母有感而发,也写了一篇题为《嫁得精彩》的杂文,其中提到赵蘅的大姨、舅舅杨宪益的婚姻都是美满的例证。
在杨苡老师即将迎来她的98岁诞辰之际,我谨以此拙文祝她写作丰收,健康长寿!
(《北京青年报》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