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切·格瓦拉的中国往事

    《 文摘报 》( 2017年10月14日   03 版)

        今年10月9日是切·格瓦拉牺牲50周年纪念日。作为拉美著名的革命家,切·格瓦拉对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和中国领导人一向怀有诚挚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曾两度访华,留下一些动人故事。

     

        来自中国的“粮食”

     

        1959年4月,哈瓦那沉浸在革命胜利之初的欢欣鼓舞之中,新华社记者庞炳庵与孔迈踏上了古巴的土地。五天后,格瓦拉就约他们见面。两个多小时采访中,格瓦拉详细介绍了古巴革命胜利的过程、经验和问题。

     

        临别时,格瓦拉歪过头去,从书架取出一本毛泽东论游击战的油印小册子。“我是毛泽东的学生。”他说着,把小册子送给中国记者,并强调“这可是在古巴游击战争时期在前线印的”,是“来自中国的‘粮食’”。

     

        庞炳庵回忆,格瓦拉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拜之情,他喜欢读毛主席的著作,还根据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加上对古巴革命游击战争的回顾与总结,编写了《游击战》及其续篇《游击战:一种手段》等两本著作。

     

        对此,中国前驻委内瑞拉大使黄志良也深有感触。1963年,黄志良陪同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古巴,受人之托,想向格瓦拉要一本有他签名的《游击战》留念,没想到格瓦拉婉言拒绝了这一请求。“毛泽东主席是游击战大师,我只是个小学生,”格瓦拉打趣道,“我怎么好意思把小学生的习作拿给中国同志看呢?”黄志良回忆,当时格瓦拉还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谚语:“这岂不是向养蜂人兜售蜜糖么?”这句话正对应中国人常说的“班门弄斧”。

     

        我算是忤逆不孝吧

     

        1960年7月,黄志良随时任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率领的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访古。那时,格瓦拉的家位于哈瓦那米拉玛区,革命前是富豪们居住的高级住宅区,格瓦拉的住所却很普通,会客室、厨房加起来也不过40平方米。家里还住着妻女和临时来古巴探望他的母亲塞利娅。

     

        格瓦拉对中国文化的熟悉,让黄志良印象深刻。那次会面结束,格瓦拉亲了亲母亲的手说:“这么多年,妈妈为我的病和安危操碎了心,而我这个狠心的儿子却抛下了多病的妈妈四海为家。”说着,他抬眼看了一下中国客人,笑称:“按照你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这该算是忤逆不孝吧!”

     

        与周恩来“争论”

     

        1960年11月,也就是中古建交不到两个月,格瓦拉率团出访中国。

     

        著名翻译家王怀祖是格瓦拉第一次访华时的翻译之一。令王怀祖难忘的是,大他6岁的格瓦拉待他如小弟弟一般,“和蔼亲切,讲话时总面带笑容,使人感到很温暖”。庞炳庵同样记得,格瓦拉结束访问回国后,对古中友谊给予了很高评价。在一次全国电视讲话中,还特意回忆起与周恩来总理的一次“争论”。当时,古方要在两国公报写上“古巴感谢中国无私援助”的字句,但周总理不同意,坚持认为各国间的援助都是相互的、互利的。格瓦拉说:“最后,周恩来胜利了。”这个争论在古巴可谓家喻户晓。

     

        庞炳庵这么评价格瓦拉:“人体内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当病毒侵入人体时,白血球就奋不顾身地去扑灭病毒,最后许多白血球死去了,但病人得以康复。格瓦拉精神很像‘白血球精神’。我们中间正是有了一批像格瓦拉一样的人,人类才有希望。”

     

        (《北京晨报》10.1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