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孔子与仲由:一对“互不买账”的师徒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28日   03 版)

        孔子的弟子,对老师基本上都是毕恭毕敬顶礼膜拜的。真正能让孔子头痛的,大概只有仲由了。

        偏偏仲由还特别愿意有事没事去老师跟前晃几圈。整部《论语》不到500段,其中直接记录孔子和弟子交流交往的差不多在一半左右。这不到300段的文字中,仲由就出现了40多次,算得上出勤率最高的弟子了。

        仲由到底多不讨孔子喜欢呢?从两次“侍侧”的待遇就可以看出来。

        一次是学渣仲由和学霸颜渊去看孔子。孔子光顾着和颜渊热聊,还直夸颜渊得了自己的真传。

        仲由不甘心总是被当成空气,怎么才能刷刷存在感呢?老师不是总说自己善于治军吗?就用这个找补点面子吧。于是,仲由硬生生地打断谈兴正浓的老师问道:“如果你处理用兵方面的事情,会选择带着谁呢?”没想到孔子毫不客气地说,我只会选择遇事谨慎、能谋善断的人,决不会跟那些只会逞匹夫之勇的人共事。

        你这德性,想都别想。

        另外一次是闵子、子路、冉有、子贡一群人陪着孔子。老师非常高兴,弟子们心情也不错。可是孔子对仲由却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突然冒出一句非常恶毒的话来:“像由这个样子,恐怕不得善终。”

        向来“有教无类”的孔子,为何偏偏对仲由这么不“循循善诱”呢?

        如果我们把孔子还原成一个个性鲜明、强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绝不肯“以德报怨”的性情中人,就知道仲由在老师那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一些确实算得上是咎由自取。

        仲由是众多弟子中唯一敢在孔子面前“不悦”而且“愠”的弟子。

        一次孔子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仲由很不高兴地逼着老师给个说法:明明知道那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名媛,老师你怎么能去见她?你成天给我们讲什么克己复礼,自己怎么没有把持住呢?再说你这当师傅的名声要是坏了,让徒弟们今后怎么在江湖上混?

        孔子只好指天发誓:“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天打雷劈!”

        不知道是赌咒发誓怕弟子们不信,还是孔子自己落下了心病,有一天他忽然又想起这事,还颇有情绪地对那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弟子说:“你们总是以为我隐藏得很深,老想打探出点儿隐私来。我今天要告诉你们,我孔某人做事坦坦荡荡,什么都告诉你们了。你们还是散了吧。”

        仲由从政后,派一个叫子羔的人去做费邑的长官。孔子认为这是误人子弟,仲由不高兴了:“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学习呢?”孔子被呛得说不出话来,只好恨恨地说:“所以我最讨厌强词夺理的人。”

        仲由是直肠子,又是急性子。就因为这样的性格,做过很多让老师不爽的事。

        有一次仲由见老师病得很重,就组织一帮人去老师家给他准备后事。孔子太气了,病情稍微好转一点就大发雷霆:“仲由总是做这种欺上瞒下的事!没有他难道我就会死在路边没人管吗?”

        弟子们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孔子说要“言忠信,行笃敬”,子张马上就把这几个字记在腰带上。

        仲由也特别喜欢向孔子请教,甚至可能算得上向孔子请教次数最多的学生。他“问政”“问成人”“问事君”,几乎什么都问,但似乎从来没在腰带或者本子上记过什么,也看不出对老师所言“无所不说”。相反,他最喜欢说着“请益”或者“如斯而矣乎”一路往下追问,有时还会急赤白脸地和老师争论起来。

        师徒俩看起来这么不对付,却又似乎谁也离不开谁。

        不管仲由在没在场,孔子说话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到他。虽然很多时候都不是好的评价,但孔子其实还是认可仲由的能力和品行的,要不他也不会逮着机会就推荐这位学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好几次周游,也是仲由随行。孔子虽然老是批评仲由,但是得知有个叫公伯寮的人诋毁仲由时,又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学生一边。

        孔子有一天忽然想念起那些已经离开自己的弟子来,伤感地说:“当年追随我在陈、蔡受苦的弟子,现在都不在我门下了。”他一连念了10个优秀毕业生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他一直认为精于政务的仲由。

        孔子和仲由就是这样一对“互不买账”的师徒。他们似乎总是在磨合着却始终都在磕磕碰碰。就在这样的磕磕碰碰中,两人共同构建了一种让人至今感叹的经典师生关系,一个成了万世师表,一个成了七十二贤人之一。

        (光明日报·观点流公众号 9.24 盛国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