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艾·弗洛姆
《爱的艺术》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之所以爱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是母亲的孩子,而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什么条件或完成了某种期望。无条件的爱跟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是一致的,不仅仅孩子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被爱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种品质美德,因为一个人配得到这份爱,这样的爱总是留下疑问。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能够取悦那个我期待着他来爱我的人,也许这,也许那——总而言之人们总是担心爱会消失。此外,配得的爱常常会使人有一种痛苦的情感:我之所以被人爱不是因为我自己,而是因为我能取悦对方——归根结蒂我完全不是被人爱的,而是被人利用而已。因此毫不奇怪,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坚持着对母爱的渴求。
孩子同父亲的关系则跟与母亲的关系截然不同。母亲是我们所之由来的家,是大自然、土地和海洋。而父亲则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家园。在早期阶段,孩子同父亲很少有什么联系,其重要性根本无法跟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极:代表思想的世界,代表人造物,代表法律与秩序,代表纪律,代表旅行与冒险。是父亲来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踏进世界的路径。
同父亲的功能紧密相关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以及财产可由众子之一来继承等现象的发展,父亲就开始期待那个将来能够托付财产的人。很自然地,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当继承人的儿子,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讨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履行你的义务,因为你同我相像。”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亲有其肯定的一面,也有其否定的一面。否定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配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在于:顺从是最大的美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肯定的一面也同样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跟孩子需要是一致的。婴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和照顾。六岁之后,孩子就需要父亲的爱,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他,指导他应付他生在其中的这个社会所带给他的问题。在理想的情况下,母爱不会努力去阻止孩子长大,不会奖励孩子的无能。母亲应该对生活有信心,不应该过分焦虑,也不应该把她的这种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她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离开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与期望的支配;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胁迫的和专横的。父爱应该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允许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从而无需父亲的权威。
(《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