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个人所得税”“大学生八折购房”……今年以来,二线城市“抢人大战”愈发激烈。据统计,从2016年底至今,已有多达14个二线城市发布了针对人才的放宽落户和相关补贴政策。
记者调查发现,城市提供的优惠措施很好,然而在微观上单位的落实体现却不明显。王成淼是去年来武汉的,今年准备离开。她告诉记者,当时和她一起来参加考试的还有几位同学。“有一位毕业后在这里租房等待入职通知。但是一直到10月份,各种手续还没有走完,他最后选择了放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少应届毕业生反映,从大环境上看,二线城市提供的优惠措施很好,但在具体单位的落实层面体现不足。很多单位录取效率较低,人情社会等因素比较复杂。
在四川一家地产企业工作了3年之后,肖潇选择回到深圳工作。虽然她去年在成都买了房子,而深圳房价很贵,压力很大,“但有无限可能性。”记者注意到,有不少在二线城市工作了两三年的大学毕业生正向北上广“回流”,尤其在互联网、传媒和金融行业,趋势明显。
“在一线城市,互联网这些新兴产业,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思路和理念基本上都是最新的。二线城市基本上都是跟随者。”刚刚回到北京的网络工程师张伟说,“在二线城市工作,太容易触碰到职场天花板了,同时收入也相对较差。”
有人表示,二线城市想要留住人才,要优化企业生存环境,提供更好服务。只有吸引更多的优秀、知名企业入驻城市,才能成为吸引人才的桥头堡。
(《工人日报》9.19 赵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