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讲述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苦心经营打造吴氏商业帝国的故事。剧中周莹是一个有着浓厚江湖习气的女子,跟着养父舞枪弄棒打把式卖艺。周莹被输光钱财的养父卖掉,逃跑时因缘际会来到了吴家,开始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历史上的周莹果真如此吗?
结婚为“冲喜”
清同治七年(1868),周莹出生在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周莹的曾祖父周梅村,经营盐业,是清朝嘉庆时期三原的富商大户。周莹出生时,周家早已家道中落,并且她父母早逝,由兄嫂抚养长大。哥嫂把她许配给了安吴堡大富豪吴尉文的儿子吴聘。
吴聘16岁时得了不治之症,当时民间有个迷信的说法,把带病结婚叫“冲喜”,认为结婚以后,病人就可消灾免祸。因此吴家决定提前结婚。婚礼这天吴聘已经病势垂危,卧床不起,只得让他的妹妹扮男装,代替哥哥行礼。婚后不久,吴聘就去世了。周莹从此就成了寡妇。由于吴家没有男丁承嗣,周莹就成了吴家法定的唯一继承人,吴尉文便将吴家的商铺、生意交由周莹来管理。
吴氏发家,主要是由于吴尉文得到了办理淮盐盐务。凭借政府发给的专卖盐业执照,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一年后,吴尉文在外出途中遇难。那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整个社会已经显露出末世的破败和荒凉。时局的动乱,影响了百姓的生活,也影响了各类生意,吴家当然不能幸免。但好在吴家仍有不少商号、店铺和资本,周莹冷静地处理了家中大事,此时的她才18岁。
家业起死回生
周莹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在当时如何能抛头露面?她就效法历史上的女皇搞起了“垂帘听政”。当年年终,周莹将吴家在外地的总领召集回来,由总管家代替主人设宴款待,以示东家对伙计们的关怀。吃喝完毕,周莹在大厅一间屋外挂上一道竹帘,听取各地生意情况的汇报。之后,分别提出了她对下一年度的安排意见。
当时参加宴会的总领,很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年轻寡妇,懂得什么”,有的人见东家生意已经衰败,暗中早有打算,想让东家早点垮台,自己好另谋高就。谁知第二年年底,结算账目时,凡是按照周莹主意办事的商号,都赚了大钱,相反不执行周莹意见的都赔了本。由此之后,周莹在总领伙计中间树立了威信。在她的悉心料理下,吴家原有商号个个重新兴盛起来,还增设了不少分号,南通北达,联成一气。鼎盛时期,周莹为吴家挣下了几百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
周莹深知,要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把自己的商业大厦做大做强,诚信决定一切。
吴家的高陵南糖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晋大青盐卖出,被一个老人购盐时发现了。老人找到商号总理给出了严厉批评。周莹知道此事后,非常重视,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价格赔偿给老人,受到高陵县百姓一致好评。事后,周莹命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作警示,这块牌匾直到她死后毁于南糖店的一场大火。
侠义女商人
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经过商量后,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此外,她还捐助银子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侠义“女商人”。
在国家危难时,周莹慷慨解囊,更是难能可贵。慈禧到西安避难时,周莹向慈禧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的支持,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赐给她。《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国家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宣统二年(1910年),周莹去世,终年42岁。临终前,她将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巨额财产分给所有下人,土地归村人共有。给周莹出殡的当天,四邻乡亲八万多人自发给她送葬,空前绝后。然而遗憾的是,吴氏家族因为她是寡妇没有后代,竟然不允许她的坟茔进入她亲自改建的吴氏陵园。
(《北京青年报》9.12 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