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又辞职了。9月4日,她办完最后一天交接,正式离开美中宜和诊所。
于莺是谁?其微博名“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或许更让人耳熟能详。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原急诊科医生,2011年她因微博分享急诊科的故事走红网络。2013年,她放弃编制,从北京协和医院离职,担任美中宜和门诊中心首席执行官。
于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医”。她只有主治医生的中级职称,代表的是一批临床经验丰富,却职称晋升受阻、困于三甲医院的医生们。今年4月1日起医疗界新政接踵而至,为医生松绑。于莺说,她要做大众能消费得起的连锁诊所,“辞职创业,我一分钟都不想再等”。
于莺再度辞职的消息一出,各类揣测再次纷至沓来。于莺说,她已懒得解释,多说不如多做。“就像第一次辞职时,有媒体把我塑造成反体制的斗士,其实我不是。”于莺说,有些选择,就是当下最实际的取舍。
首度决定辞职的最后一根稻草,仍历历在目。
有天早上,主任在急诊科查房时发现一位病人躺在椅子下,说医院规定不允许躺在地上,病人不肯动,叫于莺去劝。于莺走到病人边,刚说“领导说没有床,你不能躺地上”,五六位男家属就围上来气势汹汹问:“坐不住怎么办?你告诉我们能去哪!”
于莺把病历集中看过才发现,这是肝病晚期患者。门诊已就诊3个月,因病情复杂难以确诊,但病人的实际状况又很差。
“有没有医生跟你们说过他快要不行了?”于莺问,家属们摇头。病情交代完,家属们说,“从来没有医生这样从头到尾梳理病情给我们听”。于莺能理解:门诊时病人太多,医生几乎没有时间详细了解,而门诊也没有合适氛围去谈“病人快要不行”的论断。为病人紧急申请要来血浆后,病人状况略微好转,家属围着于莺说了一句,“大夫谢谢你”,带着病人回老家。
“就是那一瞬间的决定,我想走了。我感到后怕。”于莺说,那段时间,袭医事件频出,好在这是理智的家属,但下一次还会如此吗?
医疗应该是什么?她找不到答案,只是觉得“航母式的医联体最终会让专注于临床的一线大夫尤其是急诊科医生成炮灰”。她想做一批面向中端用户的连锁社区诊所。实际上,她在2013年就公开表达过类似梦想——由门诊中心扩展出100家小诊所,由100位有想法的医生担任合伙人,开办平民化诊所。但当时申请开诊所,屡屡碰壁,所以不得不借助投资方“曲线救国”。
3年后,诊所步入正轨。也是这几年,医改政策利好频出。今年4月,国家明确对医生申请开办医疗机构“松绑”,于莺说,她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就决定辞职创业。
计划将门诊定位为“儿科+妇科+全科”模式。诊所面积在200平方米到400平方米之间,每100平方米雇佣一位护士、一位医生,护士长类似于店长,而医生类似于合伙人,尽可能低成本、高效率。据她初步测算,可将患者平均单次就诊费用控制在300元。
按她的想法,理想的连锁诊所是——对老百姓就近、便利、可及。看诊不用排队很久,不会过度医疗;需要转诊时可以找到相应的专科医生;病重时,也愿意自费或是走商业保险看特需,或去更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专科就诊……
(《解放日报》9.10 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