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海归贬值,看这账怎么算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14日   03 版)

        10多年前,在人才市场,海归人才招聘会都设在贵宾室,留学生是抢手货。而今,这一现状发生剧变。杭州一女生重点高中毕业后去澳洲留学,为凑学费家里卖掉唯一一套住房,她6年花掉200万元,回国工作只被开出2000元底薪,最后好不容易才找了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

        曾经作为高端人才代名词的海归,真贬值了吗?

        算经济账的话,要收回留学的成本当然不容易,哪怕年收入二十万元,也需要十年八载不吃不喝才够本。对于大多数留学生,算经济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肯定是亏的。但这么算账本身就是错的,不止是算法错了,理念更是谬误。说白了,通过出国留学、回国就业来实现人生大满贯,只不过是父母或部分留学生的一厢情愿而已。

        从薪水、地位、认可度、竞争力等方面看,海归贬值是客观事实,留学几年花几百万元回国月薪几千元的例子很普遍,海归香饽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但换个角度看,所谓海归贬值更像伪命题,真正贬值的只是海归头上的那顶“帽子”,而不是下面的“头脑”。

        近些年来,自费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人里,有些在国内成绩本身并不好,有些就是为了规避高考,所以大抵是抱着到国外镀金的目的——随便读一所学校,戴上一顶海归的帽子回来好就业。这部分留学生群体本身底子就一般,身上那层海归的镀金被揭穿后,就没什么优势可言。至于从海外名校毕业的海归,其含金量并不会怎么打折。

        其实,海归并不是贬值了,而是迎来了价值回归。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求知途径,而不单纯是提高就业机会和工作薪酬的方式。说到底,还是得由教育效果,而不是教育经历来界定一个人的市场价值。

        (中国经济网 9.8 魏英杰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