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高速发展,垃圾处理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处理好生产、消费之后的垃圾,既关系资源合理利用,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需求。“垃圾革命”号角已经吹响。
本文讲的是主人公通过养殖蟑螂,利用自然界食物链规律对餐厨垃圾处理模式创新的故事。
让蟑螂吃泔水
李延荣是山东章丘人,中专毕业分到济南物资回收公司。这天中午,李延荣去食堂吃饭。泔水桶满了,食堂职工叫苦:现在不让泔水养猪,没人敢收泔水,只好花钱求人,每趟四百元,人家还不愿来呢。
李延荣纳闷,泔水喂猪,勤俭节约嘛,咋不让呢?细问才知,“泔水猪”易患病,有同源性感染风险,对人体有害,疯牛病的传播就是教训。
三百多员工,每天泔水不少,怎么处理呢?李延荣挠起头,饭店餐馆这么多,该有多少泔水?
李延荣忽然想起俗名“偷油婆”的蟑螂,脑洞大开:蟑螂不是嗜油吗?假如让它吃泔水呢?
有人不以为然:西方科技那么发达,咋没想到利用蟑螂?
那倒未必。李延荣说,我同女儿探讨过,西方是分餐制,食物浪费少;国人喜欢聚餐,餐馆生意火,现在生活条件好,剩饭菜成大难题了。
李延荣找到章丘环卫中心主任安峰。安峰说,章丘的餐馆和食堂数百家,每天有四十吨餐厨垃圾,家庭的没法统计。
哟,这么多!李延荣吓一跳,咋处理呢?
安峰摇摇头,餐厨垃圾油性大、水分高,夏天十二小时变质,冬天三十小时,没法焚烧,只能填埋,污染地表和地下水。
李延荣说,我想养蟑螂,让蟑螂吃餐厨垃圾。
什么?养蟑螂?还让蟑螂吃?安峰眼睛一亮。你若能做到,我给你补贴!
蟑螂的繁殖
2011年10月,李延荣买来金鱼缸,搁在客卫,讨来一把卵鞘,是美洲大蠊种。蟑螂一生,分卵鞘、若虫、成虫几个阶段。卵鞘一厘米长,呈咖啡色,状如枕头,有两排细微孔,排列整齐。李延荣数了数,每排六至八孔。
那些天,李延荣一回家就坐在鱼缸前,盯着卵鞘,纹丝不动。
二十多天后,一只卵鞘的小孔忽然绽开,钻出一只小虫,通体雪白透明,像是白蚁,东张西望后,快速爬动。很快,小孔次第绽开,一只,两只,三只……其它卵鞘紧随其后,缸底爬满若虫。
李延荣投进一团剩饭,若虫快速围拢,津津有味吃起来。吃罢,四下散开,沿着缸壁往上爬,因缸壁太滑,纷纷掉下。
这时,李延荣惊讶发现,虫体颜色渐渐变深,两小时后,完全变成咖啡色。
若虫天天见长。一天下班后,李延荣蓦地发现,若虫行动迟缓,不吃不喝,直至一动不动,莫非病了?焦急起来。到了半夜,他不放心,起床观察,发现若虫又动起来。不过,不是爬行,而是左右晃动,晃了一会儿,若虫头部忽然破裂,里面竟钻出一只若虫,原先的若虫变成薄壳。紧接着,像变戏法似的,一只只若虫破壳而出,又活蹦乱跳。不一会儿,缸底铺了一层虫壳。
呀,蟑螂会蜕壳!李延荣目瞪口呆。
次日早,李延荣来到鱼缸前。咦,虫壳没了。显然,被若虫吃了!
李延荣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若虫就蜕一次壳。天气暖和时,周期短;气温下降时,间隔长。
章丘有座花椒山,朋友承包的,山上有幢简陋房。他把鱼缸运上山,制了几个木箱,蒙上丝网,让妹夫边饲养、边观察记录。一有空,他就驱车去,半夜才回家。双休日,更是整天泡在山上。
若虫四个月时,开始长翅膀,不再蜕壳。这意味着,若虫变成虫了。记录显示,共蜕壳八至十次。
过了几天,李延荣发现,成虫屁股后面,冒出一个黑点,以为是屎。可是,“屎”越来越长,并不掉落,成虫走到哪里,都笨拙地拖着,一周后才落地。他恍然大悟:原来是只卵鞘!
过了一天,成虫屁股后,又冒出黑点。李延荣得出结论:美洲大蠊成虫,每周产一次卵。随后,他又观察到:饲养温度适宜时,卵鞘约二十五至三十天变若虫,数量十二至十六只。
蟑螂繁殖,属有性与无性结合。雌蟑螂交配一次后,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
高密度养殖
养殖蟑螂,须以量取胜。如何高密度养殖呢?李延荣想,光在一个平面养,密度难以提高,须立体养殖。
怎么个立体法?李延荣苦思冥想,有一天路过一处厂房,看到屋顶的波纹瓦,茅塞顿开,让人做成波纹水泥板,竖起来,中间留缝隙,投放进蟑螂。
果然,蟑螂吃饱后,自觉攀壁歇息。再投食时,呼朋唤友,簇拥而来。
反复测试后,李延荣选定最佳缝隙,既节省空间,又不影响蟑螂活动。他测算,一百平方米的投影面积,大约可养十八至二十吨。
这时,就遇到了最大的问题:蟑螂自然死亡后,该如何处置?得找好出路。李延荣琢磨:我国蛋白饲料稀缺,蟑螂蛋白质丰富,如果把它烘干磨粉,制成动物饲料,说不定成大产业呢!
这样的饲料,功效如何?李延荣决定做试验:养鸡。将小鸡分成两组,一组喂普通饲料,不加抗生素;一组掺百分之五蟑螂粉,对比观察。
区别很快显现:那组普通鸡易患鸡瘟,半年病死一半;“蟑螂鸡”从未染病,生长速度快,肉质韧性好,骨头格外硬。
鸡蛋也不相同。“蟑螂蛋”壳厚硬、黄不散,可斜插牙签,蛋清有三环,香味浓郁。
2014年秋,李延荣再度找到安峰。
什么!安峰惊讶不已,你还在捣鼓?以为你是胡咧咧呢!
李延荣认真问,我要餐厨垃圾,你能不能免费提供?岂止是免费?我要给你磕头呢!安峰激动了。
2015年底,李延荣辞掉企业职务,联合几位朋友,按照工厂化标准,建成封闭式车间,全身心与蟑螂打交道。
安峰早就急不可待,及时跟进,定期送来餐厨垃圾。
应用前景广阔
出济南城东,上济青高速南线,行二十分钟,从埠村口出,行不远,漫山遍坡郁郁葱葱,尽是花椒树。车在绿树中蜿蜒,直达坡顶,有一处不大的院落,挂着招牌:章丘区餐厨垃圾生物处理中心。我慕名探访。
场外,堆着餐厨垃圾,刚送来,异味还淡。两个员工正在挑拣,有碎玻璃、塑料袋,也有动物骨头。员工说,蟑螂很精明,如果食物够,不吃骨头和塑料袋;如果食物少,也会慢慢咀嚼。至于大骨头、碎玻璃和金属物,则无法啃动。
垃圾经粉碎后,沿管道输往投食口。员工说,投食时,为了不留残余,有意少投,让蟑螂八成饱。
我问,一天能处理多少垃圾?
十五吨。李延荣说。
场内光线暗淡,李延荣打着手电。几块大玻璃,围成封闭空间,里面排列着波纹板。手电光下,蟑螂密密麻麻,来回穿梭。李延荣说,这几年,蟑螂数量呈几何级增长:2014年四百公斤,次年四吨,去年超过一百吨,今年可达三千吨。
悠悠五六年,从手心上一把,到成百上千吨。这个巨变,让我震撼!
安峰说,区政府已批复六十亩地,支持李延荣扩建场地,将日处理餐厨垃圾一百吨。
探访归来,我正撰写此文,李延荣通报喜讯:8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久林领衔,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昆虫学、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物防治与植物保护等领域的几位专家评价后,得出结论:“利用美洲大蠊处理餐厨垃圾技术”遵循自然界食物链规律,是充分利用美洲大蠊可以高效、快速、无污染转化餐厨垃圾的一项新技术,符合变废为宝的资源高效利用方向,是国际、国内环保新理念的具体实践;该技术的副产品美洲大蠊虫体、干粉及卵鞘可作为昆虫蛋白饲料,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和循环利用;该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创新了一种餐厨垃圾处理模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人民日报》9.6 徐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