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热传一段某独立测评机构拍摄的小视频,其测试了北京地区5家知名五星级酒店,发现均未彻底清洁浴缸、马桶圈,部分酒店未更换床单、枕套。
前段时间海底捞脏后厨被媒体暗访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在“震惊体”标题铺天盖地的传播语境下,原以为网友暗测五星级酒店的后果也会让舆论震惊,没想到公众反应竟那么平淡,一副“早就想到、没啥意外”的习以为常感。网友抛出测试结果后,媒体懒得追踪,监管懒得介入,企业懒得回应,公众懒得较劲,这种漠然的态度真让人很震惊。不怕五星级酒店脏得触目惊心,怕的是集体已经麻木得失去痛感,心理上已经无奈接受了这种无力改变的现实。
跟帖中充斥着这样的评论:国外也做过这种测试,结果跟北京一样,只能说中国酒店也不例外,这个应该是行业潜规则——看看,大家都在心理上接受这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了。很多时候,道德水准就是在“也一样”的比烂思维中不断拉低的。
当一个社会流行着“比烂”而不是“比好”,我很担心这种曝光的逆向效果,不是用曝光给一个行业带来痛感和耻感,而是设置了一个逆向学习的坐标——五星级酒店都不洗马桶不换床单,我们普通酒店凭什么要洗要换。
公众之所以对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不洗浴缸毫不震惊,是因为心理上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吃的东西,只要不是给孩子吃的,只要吃不出急病,差不多就行了,别想后厨的事;出门住酒店想要干净,自己带床单被罩,不用酒店茶杯……
我们的消费者习惯在一种低道德水平中生存,也只能降低着自己的期待,“差不多就行了”。不然能怎么办呢?那些五星级酒店被曝光前,哪个没有宣称过自己多严格多干净多先进。正如看不见的下水道最能体现城市文明一样,文明和道德都体现在那些看不见的细节中:对餐饮行业,不在于大堂服务做到极致,而在于顾客看不见的后厨;对酒店行业,不在大堂的富丽堂皇,而在马桶有没有认真仔细擦过;对航空服务,不在空姐笑得多甜,而在毛毯枕头有没有认真消毒。人们的道德焦虑正体现在,对那些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只能选择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用不信任对抗和消解一切。
(中青在线 9.6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