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产妇的悲剧为何还在重演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12日   03 版)

      陕西榆林的一位产妇在分娩时无法忍受疼痛并多次提出剖宫产未果的情况下,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悲剧,引发了人们对产妇、家属、医院三方角色的讨论和反思。

      有技术层面的反思,产妇理应享受到无痛分娩的照顾,但有统计显示,目前全中国只有1%的产妇享受过。这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是医疗机构没有动力推广和使用无痛分娩;二是社会公众的抵制排斥心理。

      有法理层面的反思,采取什么治疗凭什么不能产妇做主?即使有授权文书,但只要当事人愿意,这个授权文书是随时可以废除的。“家属不签字,医院不手术”的恶规则不能再延续下去。有人因此提起了2007年发生在北京的一起产妇和胎儿双亡的医疗事件。产妇“丈夫”(事后查明系同居男友)肖志军拒绝签字剖腹产,称“我们是来看感冒的,你们把她的感冒治好了,她自己会生的。”完全无视未婚妻已经重症肺炎,必须即刻手术。最终,产妇李丽云殒命于“丈夫”与院方签与不签字的拉锯战中。

      有安全角度的反思,一个活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极端的自我伤害应该需要不短的时间,说明医方的安全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

      纵观整个事件,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回避:怎么避免产妇坠楼悲剧重演?

      《人民日报》的文章认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关医疗、法律的常识越来越普及,但一些更加重要的常识同样需要不断重申,比如对生命和个体的尊重,而后者恰恰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常识。无论是医院还是家属,都需要更关注产妇的个人感受、更尊重她的自主选择。

      澎湃新闻网的文章指出,作为非专业的个体,患者(包括产妇)和家属会走在犯错和误解的道路上。纠正患者和家属的认知和观念偏差,当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作为拥有更多资源和力量的医方,为了让患者安全和人性化起来,至少可以做得更多更给力。

        网友说

      蔡方华:我们热衷于讨论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发现,我们津津乐道于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福利,然而,我们却一直都在忽略,人类繁衍这个至关重要的命题,似乎始终处于蛮荒而残酷的文明飞地上。

      Riven已上线:我生一胎的时候也在产房求我前夫,说我真的受不了了,和医生说剖腹产吧。他说哪个女人生孩子不是天经地义,娇气什么,能顺就顺,顺产的孩子好。生完孩子出院我就提出了离婚。

      黑森林里的熊猫先生:一道道医疗知情同意书的程序,是为了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保障他们的就医权益,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医方卸责。医方有合理规避纠纷和法律责任的动力,可一旦走向反面,成为一切医疗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注定会伤害到公众利益。

      (人民网 澎湃新闻网 9.6、7 桂从路 吴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