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关心鲁迅作品实是关心人格养育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05日   01 版)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于之前网传的鲁迅作品将在新教材中“大撤退”的说法,新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予以否认。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

        有人讲,鲁迅作品有些深邃,中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要想真正把鲁迅作品读进去,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少年不识鲁迅,读懂已是中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阶段,就不可以读鲁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的教育观念中,与培育人格有关的传道是第一位的,而知识则是第二位的。鲁迅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价值,可能不是文本价值,而是其思想光芒和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和完善的人格不是先天而来的,而是需要“从娃娃抓起”。鲁迅先生的思想光芒和人文素养,在其作品中有着深刻体现。可以说,读鲁迅先生作品的过程,也是养育人格的过程。这种人文素养十分重要,但在一些现代人身上,却成为稀缺品。

        对于大众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了一种符号,鲁迅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的地位,直接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初心——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养育,那就应该有鲁迅作品的一席之地;如果只是想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那么有没有鲁迅作品,其实并不重要。在文本上,还有许多选择,但在思想光芒和人文素养上,鲁迅作品无可取代。

        人们关心鲁迅作品实是关心人格养育,这才是“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核心关切。鲁迅的深邃,不是缺点。只要认真去读,也许现在不懂,终有一天会懂,会感慨当初幸亏读了鲁迅。

        (《新华每日电讯》8.30 毛建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