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三不欺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05日   06 版)

        《史记》中的西门豹治邺是大家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魏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稗益,应该好好体味。

        ——《在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会上的谈话》(2004年12月26日)

        【延伸阅读】民“不欺”,即“民服”,由于时代和认识所限,古代官吏以实现百姓服从为施政目标。《史记》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则事例三种施政策略,一个亲力亲为,一个求贤自辅,一个威化御俗,虽然施政风格和理念差异很大,但都取得了“民服”的效果。

        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著名政治家,他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汲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他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他“铸刑书于鼎”,公布成文法,积极推行经济改革措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

        子贱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位列“孔门七十二贤”。治理单父时,他每天弹琴取乐,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他的施政方案是“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重视选用当地贤人高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得民“不忍欺”,做到“鸣琴而治”。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做邺县县令时,调查发现基层官吏和巫婆神汉勾结,假借“为河伯娶妇”骗取百姓钱财。在河伯娶妻时,西门豹借口要向河伯禀告,把巫婆神汉、地方官员扔进河里,一举破除了这一民风陋习。而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水引来灌溉农田;还颁布律令,禁止巫风,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

        在后世看来,子产是事必躬亲的典范,子贱是委任责成的楷模,西门豹则是严厉督责的代表。

        做好群众工作,态度情感是基础,方式方法是关键。方法不对头,好心可能办坏事。习近平引述“三不欺”的故事,正是为了说明方式方法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欺”的启示是为政应亲力亲为、明察秋毫,让公开透明、公平正义得到最大彰显。“不忍欺”的启示在于重用贤良、广施教化,用实际成效激发人,用真心诚意打动人,用崇高价值鼓舞人。“不敢欺”则告诉我们,法治方式和凌厉作风是纠治社会顽疾的良方,重典治乱、重拳执法才能实现风清弊绝、河清海晏。

        (选摘二十二)

        (《习近平讲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