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8月29日 星期二

    一个日本姑娘与“慰安妇”老人的十年

    《 文摘报 》( 2017年08月29日   08 版)
    米田麻衣接受记者专访

        8月12日,90岁的黄有良去世了。(本期五版《黄有良:至死没等到一句道歉》一文介绍了黄有良的的身世——编者注)

     

        她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

     

        8月14日,黄有良葬礼这天,海南炙热。中午时分,灵柩早已封死,一名女子走到灵柩前。她跪下来,哭着对着棺材说话。

     

        如果你看过电影《二十二》,你应该见过她的眼泪——

     

        她叫米田麻衣,来自日本。

     

        2008年,24岁的她接触到对日诉讼的海南“慰安妇”,从此加入关爱“慰安妇”的组织、到海南留学、在日本普及史实、推动官方道歉与赔偿……

     

        这十年,她不成家,不工作,死心塌地守着这桩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志业。

     

        人类为什么需要战争?

     

        8月17日晚,见到米田麻衣第一面。和电影里比起来,她瘦了许多。短发,脸孔瘦白,戴圆眼镜,一笑有两颗虎牙。穿着布衫布裤,背着两个深色的布袋子。33岁了,还是一副大学生的样子。

     

        从2008年接触“慰安妇”至今的十年里,她三年多时间在中国。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到日本,仍把一半的精力花在与“慰安妇”相关的事情上。

     

        我们好奇她现在的活法,她的朋友说,在日本,“打着零工,做着翻译,没几个钱。”她几乎不购物,衣服都是别人送的。

     

        一点点收入,她就存起来。每年最重要的开支,就是飞到海南,来看老人们两次。

     

        我们观察一个人如何做选择,有时要去打量她的童年。

     

        三四岁时,米田麻衣已经被妈妈带着,在东京街头游行了。

     

        1984年,她出生于一个开放的家庭,妈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甚至她读的幼儿园,都是一个积极响应社会运动的幼儿园。

     

        她像野草一样,在自由的空气里长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不想读大学,准备高中毕业就去工作。

     

        高中的一堂历史课,她把课本立起来,躲在后面吃便当。老师开始放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场面残忍,她再没胃口吃了,只好扔下便当,开始听课。

     

        老师说,日本军人在中国杀了很多的平民,她心里疑惑,“咦?日本在战争的时候不是受害者吗?”

     

        在日本的历史教育中,讲的是广岛、长崎被投放原子弹,但关于在中国、朝鲜和其他国家做了什么,学生们不知道。

     

        初中的历史课本里,有关于“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两页纸,老师讲课时跳过了。麻衣问老师,这个内容你不讲吗?老师说,这个内容在考试试题中没出现,不用学。

     

        正是因为未知,她开始对战争感兴趣了。她想搞清楚,人类为什么需要战争?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图书馆没有给她答案。老师告诉她,如果你有这些困惑,你应该上大学。

     

        她于是改变想法,考入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在大学里,她遇到了许多亚洲留学生。课上,大家热烈讨论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她一头雾水,觉得惭愧,“身为日本人,却不知道日本社会的这些历史问题。”

     

        2008年,朋友带她去旁听了一场审判。

     

        那是在东京审判庭,黄有良、陈亚扁、林亚金、陈金玉等8名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起诉日本政府的二审开庭。81岁、又矮又瘦的黄有良,在上百旁听者面前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讲述了自己在战时成为“慰安妇”的经历,以及战后六十多年她的苦痛。她说,到日本打官司,是为了现在的女孩不再有同样的遭遇。

     

        米田麻衣愣在当场,“打击很大,因为她的体验太残忍了。”

     

        到海南去

     

        米田麻衣做的第一件事,是加入了一个叫做“海南net”的组织。

     

        在日本民间,有个律师团一直在帮助海南的“慰安妇”打官司。

     

        这群年轻人后来组建了“海南net”,运转至今。

     

        2009年3月,日本法院的终审宣判下来了——黄有良等人败诉。和前面几次一样,毫无悬念的结局。

     

        之后,米田麻衣跟着日本律师团的三位律师到了海南。他们要找到每一个“慰安妇”,为她们宣读审判的结果。

     

        他们从海口出发,到那些偏僻的村庄,在光线昏暗的屋子里,念长长的判决书。判决的核心结论是:东京高等法院认定了侵华日军二战期间在海南岛绑架、监禁和强暴妇女的事实,但还是以日本法律规定个人不能起诉政府以及超过诉讼时效等理由,裁定“慰安妇”败诉。

     

        杨小群(化名)是当时海南省政府为律师团指派的翻译,她因此和米田麻衣相识。

     

        她记得,宣读判决结果时,屋子里的氛围,再沉重不过,老人们落了泪,去的人也跟着哭。

     

        2011年,米田麻衣大学毕业。朋友们或读研,或工作,只有她一根筋,想着要为“慰安妇”多做点什么,干脆跑到海南师大去念中文。

     

        那时,整个海南师大只有三个日本留学生。另外两个都是退休的老头儿,“退休后在家里没位置,不想待在家里和老婆过,才来海南。”

     

        在海南师大读大二的张莹莹(化名),当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麻衣。因为是海南本地人,懂方言,她开始陪麻衣一起去乡下见老人。

     

        张莹莹说,麻衣当时总拿着一张海南岛的地图,帮助记忆老人们的家庭住址。地图很快被翻烂,折页处起了白线。

     

        让张莹莹惊讶的是,从海口到乡下,曲曲折折的路,换大巴、坐三轮,日本姑娘比她这个当地人还熟。她知道镇上的市场怎么走,在哪里买什么东西。市场里的人都认识她,见了面还要感叹一句,“哎呀,那个日本女孩子,又来买东西了。”

     

        她俩拎着水果、礼物走在路上,开着拖拉机的村民停下来,会和麻衣打招呼。“然后我就吓到了”,张莹莹问,“怎么连路人都认识你?!”

     

        这一年,海南岛上活着的“慰安妇”还有很多。米田麻衣每个月都会去看她们,进屋就拿扫帚扫地,扇着扇子和她们聊天儿。寒暑假,就干脆住在山里。

     

        比起村里人,她和这些老人更亲近。了解她们的善良、孤独和敏感。在电影《二十二》里她说,她们心里的伤口很大很深,可还是对人很好,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一点点地争取着年轻人

     

        这几年,在海口定居的张莹莹,总是收到麻衣发自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的讯息。她又在哪里展映了《阿婆的四季》、办了影展,或是又在哪个大学做了讲座。她一年年还是精力充沛地张罗着这些事儿。

     

        在大学课堂上,她讲关于慰安妇的一切事情,关于亚洲的战争性暴力受害者、关于“慰安妇”们十多年的诉讼。有女孩子听得哭,觉得日本政府应该道歉。也有人站起来反对——“不能只怪日本政府,其他国家也这么做过”。

     

        在日本的社交网络上,麻衣看过不少这样的言论,比如说“慰安妇”是妓女、她们打官司就是为了要钱,还有的,甚至不承认历史上“慰安妇”的存在。

     

        一次在东京的酒吧里,米田麻衣和朋友聊起海南“慰安妇”的事情,旁边一个陌生男子喝多了,插了一句,“那个时候战争啊,没办法。”

     

        听到这话,她气坏了,转脸就反问,“那时候美军在冲绳强奸了好多本地人,也有很多人被杀,你接受吗?也是战争没办法?”

     

        那人无言,悻悻结束了对话。

     

        8月,她还在东京的咖啡馆里做电影放映。这次在海南买了大包小包的特产,发给去看电影的人。一点点地,争取着年轻人。

     

        她这样对大家解释做这些的原因——因为我们的生活是跟历史有关联的,如果不去学习、不去反省,那人类还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在海南,活着的“慰安妇”只有4个了。

     

        在东京、香港、台湾办活动时,都有人问她,这件事你是非做不可的吗?

     

        她努力地组织语言:因为我们已经认识了阿婆,阿婆们还在,所以我们就想为阿婆做一些可以做的东西。因为阿婆还活着,这个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现在还存在的问题。

     

        (《新京报》8.23 罗婷 张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