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而炮轰宛平城,这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当时镇守北平的中国军队是29军,该军曾在1932年的长城抗战中大放光彩,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就是为长城抗战中的29军而作。
山西练兵铸就29军
1930年,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失利,冯玉祥下野。西北军溃败下来的一部分军队聚集在山西运城。当时大家都不愿意解甲归田,于是萧振瀛倡议重组新军,宋哲元等八人共议集合力量,重新创办一支新的军队,并推举宋哲元为领袖。新军成立之时,宋哲元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认为打内战是错误的,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
对这支重新组建的军队,阎锡山每月只拨给16万晋钞,实在难以维持。于是,萧振瀛代表新军北上谒见张学良。张学良久慕宋哲元的指挥才能,决定收编,新军改称东北边防军第3军。“东北易帜”后,全国军队统一编制,宋哲元所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下辖3个师:冯治安的37师、张自忠的38师和刘汝明的暂编第2师,全军共四万人左右,分驻晋察二省。
“九一八”事变后,宋哲元率庞炳勋、吕秀文、刘汝明等七位将领发出抗日通电,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血此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遂成了29军的军魂。
喜峰口抗战大刀扬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3月又建立了伪满洲国,扶持了清逊帝溥仪的傀儡政权。然后准备进攻华北,打开山海关,吞并热河(承德),再图平津。在日军攻陷山海关和热河之后,华北形势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华北地区三十余万军队组织起来,编成8个军团进行抵抗。宋哲元被任命为第三军团总指挥,秦德纯、庞炳勋被任命为副总指挥,以不足两万人的军队担任冷口以西经龙井关、马兰峪、罗文峪、城子岭口、喜峰口、潘家口约300里的防线,其中最重要的是喜峰口和罗文峪。
宋哲元命冯治安率领37师以三屯营为中心负责城子岭口、喜峰口及潘家口一带的防线,张自忠率领38师负责龙井关到马兰峪的防线,刘汝明的暂编第2师以遵化为中心,负责防守罗文峪。这实际上是一场保卫平津的前哨战,宋哲元做战斗动员,提出“这是我们军人保卫国家的最好时机”。29军以昼夜180里急行军的速度由察哈尔省(张家口)开赴前线。该军原定3月10日接替万福麟的53军防守喜峰口,但是53军因过度疲劳,在3月9日已经溃败下来。宋哲元调动全军最精锐的三个旅(37师赵登禹109旅、王治邦110旅、38师佟泽光113旅)夺回喜峰口。日军武器精良,又有坦克、火炮的配合。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王治邦为副总指挥,佟泽光协助之。战斗开始时,29军组织了500人大刀敢死队,仅有23人生还。赵登禹两次夜袭敌营,敌人在睡梦中就已人头落地,由此取得了喜峰口抗战的胜利。在长城抗战期间,宋哲元再次提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
患肝癌不幸病逝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冯治安带着全体军部人员移驻河间。河间位于保定和沧县之间,南京方面在此储运了一些粮秣、弹药。不久,蒋介石成立第一战区,自兼司令长官,程潜任副司令长官,29军升格为第1集团军,宋哲元为总司令,和第20集团军(商震任司令)共同负责平汉线及陇海线中段的抗日作战。之后,宋哲元与冯治安领导第1集团军先后在津浦线、冀南、大名、豫北等地与日作战。
12月,蒋介石命令第1集团军总司令部由濮阳移驻河南新乡,1938年春,宋哲元率领77军和万福麟的53军向冀豫之间的敌人进攻,战斗失败后,新乡弃守。宋哲元率77军撤到获嘉车站(获嘉西关外)时,他在站台上不走,这是河北省最后一个火车站,秦德纯劝他上车,他仍然不动,最后被部下架上车离去。
自平津沦陷后,宋哲元就患高血压肾病,在此情况下,他向蒋介石提出辞去第1集团军司令职务,转调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后肾病转成肝癌,只好辞职去大后方休养。宋哲元虽身在后方,却心系抗日前线,纵不能到前线与敌厮杀,唯撰写抗日文字抒发未酬壮志。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绵阳,终年55岁。
(《北京晚报》7.5 李惠兰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