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父亲》承载了一个时代

    《 文摘报 》( 2017年06月24日   06 版)
    罗中立《父亲》

        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打动过无数人的巨幅油画作品《父亲》时,仍能感受到烧灼感扑面而来。画家运用超级写实的表现手法,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善良、敦厚、辛苦的父亲画面。他那张古铜色布满皱纹沟壑纵横的脸、皴裂的双手,见证了沧桑的历史,他养育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是每个人精神上的父亲。如今,创作这幅《父亲》的艺术家罗中立已从四川美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休,他的儿子罗丹也成为了画家。

        罗中立出生于四川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热情的村民将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罗中立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他在那头吸烟。邓开选老人正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

        创作《父亲》时,罗中立仍处于学生时代,“创作时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参加全国美展。”罗中立认为自己当时对油画的技法其实很多仍一知半解,比如,为了呈现父亲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油画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父亲》的创作手稿共有四稿,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是第二稿《粒粒皆辛苦》,从这一稿起,罗中立把“父亲”画成了大幅肖像。

        《父亲》的成功属于时代,所承载的东西不可能重写,《父亲》一经诞生,它就进入了历史,它佐证了“文革”之后,中国艺术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

        “一个艺术家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结点上。艺术家最大的作用就是传达社会思想,表达我们对于社会的关注。”罗中立说。

        (《新民晚报》6.18 徐佳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