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周信芳不仅钟情于传统的京剧,而且对话剧、电影等新文艺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平生喜欢看电影,并很早就涉足电影的拍摄,所以他与电影有着不解的情缘。
骑真马拍摄《琵琶记》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在众多京剧演员中选定梅兰芳和周信芳两位青年演员,分别为他们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和《琵琶记》的“古剧片”(戏曲片)。
《琵琶记》原是元代剧作家高则诚所撰的传奇,写汉代蔡伯喈与妻赵五娘的故事,穷书生蔡伯喈别家赴考,得中状元,被迫招赘为丞相牛太师之婿。家乡逢灾荒,赵五娘倍遭艰辛。后婆婆、公公相继身亡。赵五娘身背琵琶上京寻夫,为牛氏携归相府,终与伯喈团聚。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妇孺皆知,并为京剧、川剧、秦腔等多种剧种搬演。
这次拍了两折戏:“南浦送别”和“琴诉荷池”,由周信芳饰蔡伯喈,王灵珠饰赵五娘。拍的是默片,导演杨小仲。“南浦送别”叙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两月,其父催促他上京赴试,分别时,蔡伯喈骑马缓行,赵五娘在后殷殷相送。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蔡伯喈”还骑了真马上场。
《斩经堂》系有声影片
《斩经堂》原为徽剧,又名《吴汉杀妻》,由王鸿寿移植成京剧。写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通缉刘秀。潼关总镇吴汉擒获了刘秀。但吴母不忘汉室,且王莽与之有杀夫之仇,命吴汉释放刘秀,又命他杀死其妻、王莽之女王兰英。吴汉无奈去至经堂,兰英问明,夺剑自刎。吴汉乃投刘秀。1937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后为华安接办)邀请周信芳拍摄成影片。周信芳饰演吴汉,电影演员袁美云饰演王兰英,其他合演者有汤桂芳、赵志秋、张德禄等。
《斩经堂》系有声影片。当时周信芳的麒派已经形成,而且正当盛年,精、气、神十足,表演十分精彩。
当时,中国的戏曲影片尚属初创阶段,《斩经堂》的拍摄作了有益的探索。周信芳与导演费穆商量,既采用了一些写实的背景,如巍峨的关寨,幽深的桃林,同时又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的设景方法和虚拟手法,如马鞭等。
影片《斩经堂》于1937年6月11日在上海新光影院正式首映,受到了欢迎和好评。田汉、桑弧也分别在1937年7月出版的 《联华画报》 上撰文评论。田汉在题为《〈斩经堂〉评》的文章中说:“银色的光,给了旧的舞台以新的生命。”“中国旧戏的电影化是有意义、有效果的工作。”
“这里给我拍个背影吧”
1956年2月,周信芳的戏曲艺术片《宋士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应云卫、刘琼导演,黄绍芬摄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信芳首次拍摄的影片。
为了拍好影片,周信芳对戏进行了认真的琢磨。比如戏中宋士杰告倒了三个高官后,自己却被判为充军,他感慨地对杨素贞、杨春说:“我为你挨了四十板,我为你披枷戴锁边外去充军。可怜我年迈人离乡井,谁是我披麻戴孝人!”虽然杨素贞、杨春愿作披麻戴孝人,但总让人感到,好人做了好事没好报,太冤了。影片改为杨春、杨素贞主动提出愿做披麻戴孝人,且挺身而出,愿代干父充军边关,这样更合乎情理了。对宋士杰人物性格的总体把握,周信芳概括成两个字:“老辣”。他是一个善良的、有正义感的人物,又是一名刀笔吏,曾在官场中混过,既有豪爽侠义的一面,又有桀骜、世故、狡黠的一面。由于周信芳拿捏准确,故而在银幕上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般演员拍电影,总喜欢让导演给自己多拍些正面的镜头,多拍些近景、特写,要是给他拍个七分脸,八分脸,往往不大高兴,要是给他拍背影,那更有意见了。可是周信芳却不然。有一次,导演按分镜头剧本,打算给周信芳拍个正面的镜头,周信芳不同意,他说:“这里主要的戏不在我身上,我应当拍个背影比较合适。”
周信芳虽已年逾花甲,但根据戏的要求,该翻滚的照样翻滚,该扑跌的照样扑跌,丝毫也不含糊。有时没有他的镜头,他也照样准时到摄影棚把场。应云卫导演怕他累坏了,劝他早些休息,可他总是笑笑说:“我在边上替他们念念锣鼓经也好。”
经摄制组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宋士杰》一片拍得非常成功。
(《解放日报》6.1 沈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