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扶贫领域的惠农资金优亲厚友;讲排场、比阔气,大办婚丧喜庆;超标准公务接待……从文化视角透视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离不开“面子文化”的影子。
面子,是指个人行为或价值从社会得到认同,并获得社会交换而产生的自我满足心理。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它深刻渗透到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成为解释诸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面子文化”本无所谓好坏,但如果把面子当成换取金钱利益的工具,就为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埋下隐患。
“平时参加企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各种救灾活动,我错误地认为这是给企业家个人捧场、给他们面子,让企业老板还要感谢我、赞扬我。这是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福建省南安市委原书记骆国清在悔过书中写道。从广义上说,这便是炫耀性腐败的具体表现。
有的单位民主生活会“认认真真走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隔靴搔痒”、怕穿“小鞋”等等,无一不是“面子文化”在作祟。
“奉行‘面子文化’,容易产生圈子文化,为了面子维护圈子,小圈子必然滋生潜规则,把纪律置于脑后,丧失原则,对于规矩不能认真执行,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发生提供文化土壤。”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说。消除“面子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以更加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要同封建残余文化作斗争。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光明网6.6 王昊魁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