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2003年开始,人类每年制造生成的数据,就超过了此前整个地球上累计的信息总和,并呈加速递增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想一些更好的办法来存储数据。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名为“47小组”的科研机构,正在为硬盘和光盘的短暂寿命寻找解决方法,试图研发一种能“永久”存储数据的介质。
不同于传统以二进制数据的形式来存储信息的方法,“47小组”通过用一种叫DOTS的激光系统在金属磁带上刻写显微镜可见的细微小点,然后将磁带存储在无磁性卷盒中,读取其中档案时需要一个高分辨度的数码相机。未来,人类想要读取复原这些信息时,仍然需要掌握二进制语言和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据小组介绍,这种金属卷盒可以保持几百年不被腐蚀,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存储空间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无须交直流电源,正常室温保存即可。使用这种介质读取内含的1.2TB数据,不需要懂得任何关于硬件和计算机知识。
对于未来,档案文件的无损保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档案的格式必须支持未来的读取设备。举例来说,一份1985年生成的办公文档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但是,现在的电脑系统却不支持这种软件格式了。
为此,“47小组”还在研发一种永远不会被淘汰的档案存储系统,命名为“比特普莱恩”。不同于其他软件,这种系统不将数据存储成特定格式,而是将其拆解成最小的组合元素。例如,一张图片并不是以JPEG的格式来存储,而是将其拆解成构成每个像素的16位或者24位比特数据——所有分解成0或1的比特值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一并烧制在金属介质材料上。
(《科学画报》2017年4月 邱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