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中国人对全球化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人们对此可能有点半信半疑,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确实要参与“全球化”,还有些人提出要引领“全球化”。无论如何,“全球化”在中国,形象相当正面。这是好事,说明中国人的对外开放意识大大提升。
全球化首先应被定义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有三个要素:科技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全球产业的转移和调整。过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全球整体产业的转移——钢铁等行业从美欧转移到新兴国家。当下新的内涵特点主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网络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国家,但科研技术留在自己国家。
因此,有人认为全球化正在逆转。我们该如何客观、全面、准确地判断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状?为何欧美出现反全球化苗头?
挫折与波折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经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政府应对全球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阶层变化的方式。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得到的利益并不公平。如何处理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关乎全球化能否继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中央非常注意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把精准扶贫当成重中之重,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最近出台的雄安新区建设方案,也旨在通过区域化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中国,现阶段不仅没有出现“反全球化”,反而对全球化的看法越来越正面。这正是因为我们正确、及时地处理了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分配不公的问题。
“处理好公平分配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经验。西方国家在处理反全球化时可借鉴中国的经验,这同时也是中国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很正面的贡献。我们应该关注、研究中国这些年处理有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的做法,尤其是:如何让更多老百姓、基层人民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全球化的成果?
(环球网4.18 龙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