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喜事多,搬家算一桩。早些年,搬家麻烦又费劲,人们想想就头疼,好在后来有了搬家公司,打个电话,便能轻松搞定,再不用欠亲朋好友的人情。74岁老北京卢女士的四次搬家,记录了这个变化过程。
手推车一趟一趟运
卢女士说,小时候跟父母住在海淀区的一个大院里,第一次搬家是上初中那年,从筒子楼搬进单元楼。那年,父母从单位食堂锅炉房借了辆拉煤的手推车,和自行车一起,大包小包一趟一趟地运。搬的时候主要靠家里人,当然也有热心邻居帮忙,一天下来,大家累个贼死。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城,搬家这种体力活还不兴“花钱买服务”,都是靠发动亲朋好友来帮忙。那时候,人们多住在单位大院或者平房小院,街坊四邻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非常熟悉,听说谁要搬家,也都乐于去搭把手。尤其是那些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假如有一家搬家,全院都会跟着忙活。不过,无论哪家搬,都得从头累到尾,没跑儿。
1958年4月,家住西单皮库胡同三十四号的张老太太要搬家,和她住同一个院的邻居们都来帮着整理东西、搬零星物件、抬大件,顷刻之间,三轮车座位上下都填满了东西,从早晨9点直到下午4点半,三轮车从皮库胡同到大沙果胡同往返了六七趟,大家一直帮忙装卸、抬搬,好不容易才搬完了。
托关系借了两辆130
卢女士说,自己成家立业后,单位分了一间小平房。1986年,住房条件改善,从西直门搬到昔日的宣武区下斜街,一间小平房换成了两居室。搬家路程不近,孩子又小,实在不方便,于是托关系借了两辆130卡车,床、箱子、大衣柜、煤气罐什么的,一趟齐活。当然,搬还得靠自己,为此,特意从亲戚家请了两位“壮劳力”。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京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家里的物件儿也越来越丰富,像冰箱、电视、洗衣机这些大件儿,都慢慢进入普通家庭,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这却给搬家运输增添了不少麻烦。
当时,一些单位对于职工搬家会酌情予以照顾,比如派车、派人手帮忙,还有的人是自己托关系,从自己或别的单位借车使用。但是,能找到车用来搬家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家庭享受不到这种“福利”。
一个电话,搬家公司来搞定
卢女士说,1990年,一家人从老宣武搬到海淀区厂洼地区一个小区,两居室变成了三居室。房子越住越大,搬家的方式也在改变,这不,给搬家公司打一个电话,一切就轻松搞定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市住宅建设进入高潮,每年都要建成500万平方米的住宅,每年都要有10多万户居民迁入新居,搬家成为京城特有的一道风景。
在这种大背景下,搬家公司应运而生。截至1998年,全北京已有搬家公司200多家,搬家车辆约1200部,按每天出车1000辆、每天一辆车搬一户计算,一年就能搬36万户。
时至今日,搬家公司已从最初的新鲜事物,成为一种有规模的服务行业,几乎每个家庭搬家都要找搬家公司,人们再也不必麻烦亲朋好友上门帮忙,更不用怕欠人情在搬完家当天强打精神请客吃饭了。
搬家保洁“一条龙”
卢女士说,住房改革,单位早已不分房,为了提升居住质量,2010年在丰台区买了商品房,以前90多平方米的小三居换成了125平方米的带有双卫的大三居。最为方便的是,这回搬家,不但可以找搬家公司,连保洁、扔破烂都有“一条龙”服务,越来越省心了。
2001年1月12日《北京日报》5版刊登了一篇有意思的报道,说的是收废品的破烂王因越来越多的人搬家而致富的事儿。文中这样写道——这几年,北京因为拆迁、购房等原因而乔迁新居的人多了起来。据统计,1990年至1999年,北京市仅危改拆迁户即达20万户,而2000年仅“两广路”就危改拆迁了9000户。喜获乔迁,新居装修一新,很多家庭的想法是,把原有的家具、电器处理掉。大量的旧家具、电器需要出路,收购旧家具、旧电器的买卖便日益开始涨行市。
瞧,搬家搬出了大行业。
后来,“开荒”保洁也成为打个电话就能上门服务的行当。“开荒”保洁工人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找到,这些工人受聘于不同的保洁公司,一位保洁工还可以同时受聘于几家保洁公司。“我们就是按照单子干活,好多保洁公司都有我的电话,我看时间、地点合适就去干。”一位从事“开荒”保洁的工人坦言。
(《北京日报》4.14 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