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我当‘鱼’钓。在‘利’字当头的商人眼中,我成了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成了‘猎物’。”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夏平说。
这句话,出现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忏悔与剖析》栏目公布的夏平的悔过书中。该栏目推出3年来,至今已经披露了22名违纪违法者的忏悔录。梳理发现,其中有12人在忏悔录中将交友不慎作为自己腐败的原因之一,占比达到54.5%。
因为长期在经济部门工作,管着项目、资金和政策,“平民厅长”夏平成为了老板们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
2009年年初,湖北某建筑集团的一名项目经理认识了夏平,为了能承接省无线电监测网扩容升级工程基建项目,这名项目经理想方设法跟夏平套近乎。
通过邀请夏平打牌、送现金、送名表等手段,这名项目经理终于如愿以偿,他所在的建筑集团顺利中标该工程,合同金额达1.288亿元。事后,这名项目经理为感谢夏平,又送给他现金、金条和加油卡。在夏平周围,像这名项目经理这样的老板“朋友”还有一大堆。
夏平在忏悔书里写道:“这些人与我交朋友,看中的是我这个厅长的职位。所谓交友的目的也不是朋友之间的交情,而是权钱交易。”夏平悔恨不已,进而总结说,自己出问题,“缺乏自重,交友不慎是重要原因”。
“交友不慎,影响深远,滑向深渊,难以回头。”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在反思自己的蜕变过程时认为。
贵州省水利厅原厅长黎平,更是“交友不慎,自坠深渊”。
对此现象,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领导干部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们需要交朋友,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交往关系。好的朋友能起到警示作用,坏的朋友就能把领导干部拉下马。所以,领导干部能不能处理好朋友圈,也是考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标识。
如何从制度上划出“官”“商”公司分明的界限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杜治洲认为,领导干部与“朋友”交往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保持清醒的辨别力和坚定的控制力;此外,党规层面需要树起一道“防火墙”,防止领导干部被“围猎”。
(《法制日报》4.6)